玉圭先生:朱熹的“道”与“理”

佚名 次浏览

摘要:朱熹所学甚广,儒学、佛学、道学、北宋理学均有涉猎。在朱熹年青时,当他把儒家、道家、佛家经典研究了一遍之后,并没有发现其中有真正实用的所谓“圣人之道”,于是他就把精力放在了北宋理学上,并拜北宋理学传人李侗为师潜心研究起理学来,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学观点。所以,“理学”又称道学和新儒学。

玉圭先生:朱熹的“道”与“理”

朱熹从“儒释道”到“理学”的转变

原创:玉圭先生

朱熹(1130年~1200年)是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福建尤溪人,19岁进士及第,多次为官古易学,几经沉浮。朱熹所学甚广,儒学、佛学、道学、北宋理学均有涉猎。

玉圭先生:朱熹的“道”与“理”

在宋代以前,《大学》、《中庸》、《孟子》并不重要,《论语》也只是小学必读之书。是朱熹把《大学》、《中庸》从《礼记》里分离出来单独成篇,并与《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在朱熹年青时,当他把儒家、道家、佛家经典研究了一遍之后,并没有发现其中有真正实用的所谓“圣人之道”,于是他就把精力放在了北宋理学上,并拜北宋理学传人李侗为师潜心研究起理学来,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学观点。

朱熹认为,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理”就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而又比事物本身更重要的生存变化之道(“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天下万物本身的规律,也是“理”(“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则”的本义,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切割鼎里的肉)。事物为什么会这样和其所遵循的规则也是“理”(“至其所以然则,理也。”)。然而,天下之物又都各有各“理”,不管怎么研究“理”,也总有很多未研究到的,所以“理”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也就是说玉圭先生:朱熹的“道”与“理”,朱熹把“道”具体化了,把“道”具化为各种“理”了!所以,“理学”又称道学和新儒学。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研究各种“理”的唯一方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指要想使自己了解事物,就得对事物本身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其为什么会这样和其所遵循的规则(“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格”的本义,是指树木的各种细微之处。“致”的本义,是指慢慢的到达。)。

朱熹所讲的“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也是朱熹把《大学》单独成篇,并列为四书之首的主要原因。《大学》传说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和其弟子们所作。

而《大学》里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却源于对《黄帝阴符经》里的“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的不同理解。也就是说,不论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玉圭先生:朱熹的“道”与“理”,还是《大学》里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都是其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我以时物文理哲”的变相解释。而且,有证据表明,朱熹还重点研究过《黄帝阴符经》古易学,在其45岁的时候(1175年),还曾写过《阴符经考异》。可见,宋“理学”的“理”和“格物致知”,确实是来源于其作者们后来对“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的各自的理解。

实际上,凡是想学知识和通晓人生之道的人,最终如果你没有追溯到《黄帝阴符经》,那都是一件人生的遗憾!

虽然,朱熹形成了自己的理学观点,但并不系统,更没有给出非常系统实用的实践方法,所以其应用价值就几乎归于零了。这可能也是朱熹后来在兴办教育时,不得不以他所整理的“四书”作为普及教材的原因所在吧!然而,“四书”的兴起,却为南宋政府培养出了大量的浮华的空谈误国之士古易学,这也直接导致了南宋的加速灭亡。

尽管如此,朱熹却成就了儒学,他在51岁时离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人弟子,并刻印发行“四书”,影响深远。宋以后,“四书”也被列为科举考试的重点,从此中国也就再没有什么发明创造了,真正的巨匠式的人才,也就再没有出现过。

玉圭先生:朱熹的“道”与“理”

详见我的著作《玉圭古易学》(“孔夫子旧书网-玉圭珍品文献书店”有售)。(玉圭学派 独家版权 绝无雷同 侵权必究)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