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大体经过:从诗经到周易,扎实文化基础的重要性

佚名 次浏览

摘要:按照我爸的打算,我先学习《诗经》、《千家诗》、唐诗宋词,把基础打牢,然后再学习周易、宗教等。就是近代以来,也有一些大家和专业者研究得死去活来,苦求无门。从伏羲的“一画开天”,“天”字的象形字形成,到语言文字学兴起,直至三皇五帝到如今,我发现,对这个“天”字,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在研究,从没间断。

学习的大体经过:从诗经到周易,扎实文化基础的重要性

亲爱学习的大体经过:从诗经到周易,扎实文化基础的重要性,今天告诉你一点我学习的大体经过吧。

在我刚失学的时候,我爸按照他小时候学习的步骤,给我安排家学。我们家现在有的几本书,都是我爷爷当时学习用过的书,家里一起大火,他顺手就抓起放在床头的这几本书跑出来了。就为留下了这几本书,我爷爷的父亲还有爷爷的爷爷对他大加赞赏。按照我爸的打算,我先学习《诗经》、《千家诗》、唐诗宋词,把基础打牢,然后再学习周易、宗教等。

在我爸看来,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学习古文很难。《诗经》、《千家诗》、唐诗宋词虽然也是古文,但有韵律节奏,绝大部分描写的都是四时景物,以自然美、人情美为主题,情趣盎然,适合启蒙教育。其他的古书就不同了,没有扎实的文化功底,上一句和下一句根本无法联系起来,同样一个字,多种运用,多种意思,多种理解,只凭表面字义和白话理解可能与实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周易》的用字极为简洁精炼,深奥难解,每个字都让我感到神秘又生涩。就像一位老者说的:语言瘦硬,但言约义丰。

儿子上学后,我除了种种那点地,就是看些诗词,学习了这么些年诗词,我爸认为可以教我学习周易了。

起初,好奇心很重,这风水、算命一类的玄妙特别令我心动。你想,如果学会了,从中得到可以利用的经验,在面临一些抉择时,就可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和选择,这不是对于未来事实的一种把控吗?不说给别人算命,起码能对自己这辈子有个基本的了解吧?就是不能百分百地准确预知未来,有个大体也不错,通晓命理才能心里有数。再说了,到了那一步,我也不用天天悬着心盼你回来,肯定能知道你回来的大体时间,安心等着就行了。出于这种心理,我格外重视算命方面的学习,对风水却没什么好感。

“这风水,是不是太迷信了?”不想学,我就找理由。

“藏风聚气,得水为上,这就是风水。若说迷信,确实有这个成分。但是,风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我们平时所利用的风水,其实是关于地理环境影响的学问。这样说明白吗?”

“不明白。”我觉得老父亲是在为风水的正名,为自己的开解找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辞。

“这样说吧: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和谐就和谐在:人为万物之灵,会利用自然的运行规律做出有利生存健康的事情。道家的‘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强调的是人需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方面,我们瑶家人更突出,依山形山势建家立院,并且会充分考虑到风向、光照、水的走向等等因素,这也是一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体现……总而言之,研究风水、学习风水,追求的是适宜的环境与健康的生活。”

经这一说,我明白了很多,但,风水依旧没引起我的兴趣与好奇,感觉还是命理方面更值得一学。“那,我应该从什么学起?”

我爸看我积极性很高,估计是想到“欲速则不达”,就先给我泼了点冷水打个预防针:“《周易》涵盖时空和宇宙万物,是智慧之源。从古至今,学习它的人有的走火入魔,有的疯疯癫癫。就是近代以来,也有一些大家和专业者研究得死去活来,苦求无门。可是,真正得道的少。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心要静,不能急,佛教里有句话:‘急事慢做’,你现在就有些太心急了。

”急事慢做,求知慢学,一步一个脚印学习的大体经过:从诗经到周易,扎实文化基础的重要性,扎扎实实做起……这些大道理我爸经常讲,只是对年轻人来说,做起来比较难。本来,我是想从算命学起,其它方面以后再说。中国人历来青睐算命周易学,遇到一些大事求神算卦,我先学这方面实属正常,心之向往,急点也属正常,我就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我爸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不足:

按照我爸的意思,必须要从《周易》的开头学起。从开头学起,这可不像学诗词——诗词韵律性强,写的又都是山水花草人情世故,好学好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耳熟能详,脱口而出。《周易》就不同了,上来就是乾、坤、屯什么的,别说我读周易学,听着我爸那时高时低有滋有味的朗诵,我就好似在听天书,听得一愣一愣的。

我爸看出我的为难,宽慰我说:“慢慢来,每天点点滴滴的进步就是胜利。多次品读,反复揣摩周易学,慢慢就会有收获。”

这话不假,我学习诗词,完全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可是,用在学习《周易》上好像不起作用。

说起来难以置信,我首先遇到的就是“天”,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天”字,成了我理解的天大的困难。你看,乾为天。当我试图多一些理解,深一些见地,结果,越学越说不清楚了。

从伏羲的“一画开天”,“天”字的象形字形成,到语言文字学兴起,直至三皇五帝到如今,我发现,对这个“天”字,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在研究,从没间断。而且,含义丰富,解释多元,汉字中,它成了最神秘的一个字。

更令我不解和吃惊的是:那么多“大家”研究来研究去,好像都在预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为我这比文盲稍微好那么一点点的一介村姑,不畏难也被吓住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