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精神之花;一、华夏文化的渊源;1、何谓华夏文化;何谓文化呢?”(《彖传·贲》)其意强调文化就是用人文来教化。周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原生本色;一、周易文化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性;1、周易的色彩;2、中国人的自然观;3、中国人的社会观;4、中国人思维方法论;二、周易培育了中国人的信仰、意识、情感和性格;中国人的古代信仰和宗教:儒释道;儒半宗教,释道为宗教。
周 易 文 化 ;《周易文化》 (共16讲); 周 易 文 化 ;该讲的重点;第六讲周易文化与中华大文化;第一节 周易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精神之花;一、华夏文化的渊源;1、何谓华夏文化;何谓文化呢?词源最早来源《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彖传·贲》)其意强调文化就是用人文来教化。我们给文化的定义带有浓重的哲学意味:文化是人由自在世界向属人世界转化的社会实践中周易文化;《周易文化》(共16讲),人自身的状态、成果和印记的总称。文化可以理解为一共同体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其方式不但通常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两种形态而存在,而且还可以在时空上进行适当的区分。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自身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文明的进行和演化。华夏文化就是中华文化,就是古代中华民族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形态创造的灿烂的文化 ;2、华夏文化崛起于中原地区;华夏文化的构成;新石器文化多点繁盛;第一节 华夏文明的精神之花 ;1、华夏文化的物质成果;华夏文化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生殖崇拜遗迹——祖石;2、华夏文化的制度成果;华夏文化的精神成果:创制文字;统一信仰的图腾——龙;宗教祭祀扩大为国家规模;关于“龙”文化的话题;远古文明的玉文化;远古文明的玉文化;龙山文化;易文化产生;4、华夏文化提供了一切文明的要素;三、易文化角度的远古史断代;易文化角度远古史断代;四、易文化伴随着文明走入人们的生活;1、易文化是华夏遗产的全面承载者;2、文明的肇始阶段——国家祭祀的意义;易文化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3、易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第三,文化:易的祭祀活动,普及了一些自然知识,规范了国家的礼仪,起到文明教化作用,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和道德水平;加快和促进了文字的系统化过程;推进了中华意识文化框架的构建过程。
第四,社会:包容共处、和谐发展是核心的理念;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绵延兴旺与易文化的哺育分不开。;第二节 周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原生本色;一、周易文化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品性;1、周易的色彩;2、中国人的自然观;3、中国人的社会观;4、中国人思维方法论;二、周易培育了中国人的信仰、意识、情感和性格;中国人的古代信仰和宗教:儒释道;儒半宗教,释道为宗教。各自在信仰上的异同。儒道的分歧:同样信仰“天”“天道”,道之天更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儒之天在肯定“敬天” 基础上从天伦落到人伦中华传统文化周易学,更关注社会。同样“贵生恶死” ,儒家“重人事,轻天命”,而道家“重延寿,轻仕途”中国人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于生死、进退、荣辱等;中国人的现代信仰和宗教:东西方的众多宗教信众从来中国人的信仰意识特点:多指向性、包容性、圆融性、非虔诚性“相信”的意志力依矢量可分5个级别:信奉者——为着信仰而敢于牺牲之人。这类人“相信”的意志坚定,精神要求纯粹,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信仰者——笃信且为之倾倒之人。这类人“相信”的意志比较坚定,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较低。;信念者——终生坚守着既定的目标,坚定果敢之人。
这类人坚毅品质和理性意识相结合,有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但追求更多的是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周易学,其“相信”的意志不易转移。一些国家或民族的精英常出自于这部分人群。理想追逐者——有着美好愿景不轻言放弃之人。这类人自信而乐观,其人生价值取向既有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有物质层面的东西,二者杂陈在一起。其“相信”的意志虽有游离,但能在较长时间内的持续。常产生出成功人士。期望盼求者——心甘情愿地为美好生活而默默付出之人。这类人有着朴素的、善良的过好日子的愿望,物质层面的东西相对多些。其“相信”的意志、亦即期盼之心能维持一段时间,不长久。期盼之心会随时空有所游离变化。;2、中国人的意识方式和特点;3、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三、周易凝练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1、何谓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灵魂。首先,民族精神有(1)凝聚功能;(2)激励功能;(3)整合功能。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团结的枢纽、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根本。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的昌盛,民族文化的繁荣无不受益于中华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3、忠孝民本精神。
在这个精神里面又细分为两种意识:家国意识和贵民意识4、和合务实精神。在这个精神里面又细分为两种意识:容通意识和效用意识。5、坚韧创新精神。在这个精神里面又细分为两种意识:忧患意识和革新意识。我们认为五大精神,十种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周易构筑了中华文化的脉络框架;一、周易对传统意识文化——儒释道的哺育和影响;1、周易对儒家的影响;儒家以及儒学;2、周易对道家和道教的影响;关于老子和道家;易与老子的关系《周易》与《道德经》道易——象数易;周易与道教;“三玄”之一的《庄子》;道家是思想流派,产生于春秋,创始人是老子。道教是宗教派别,产生于东汉,创始人是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道陵“五斗米道”。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典籍,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中华传统文化周易学周易文化;《周易文化》(共16讲),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被后世张道陵奉为“经书” 的《老子》,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专门写的。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它完成于东汉,而《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道教即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正式的有道教实体活动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因此东汉时期被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总之,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都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同的是,道教多了很多的宗教信条、偶像崇拜、组织设施和教规仪式等。道家易学和道教易学有区别,周易文化中的术数方面主要由道教易学发扬光大的。虽然里面掺杂了一些迷信的东西,但在提供着某些消极的堕性的因素同时,对于化学、医药学、气功养生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学、矿物学等有关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周易对佛教的影响;二、一根系三枝干的中华文化之树;道家易学与儒家易学发展程式图;1、儒与道同源于“易”;易文化是儒道文化的根源;2、“儒易”和“道易”的评价;; 中华主体意识形式 ;三、周易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1、勾勒出中国学术研究的倾向和特征;2、统摄和指导着其他文化形态;3、影响着和导引着中国科学的发展;4、中国文化识别的条形码,也是中国社会以及华人心灵和习俗的解码器;第6讲 小结;第6讲 思考题;第6讲 关键词;周易文化第6讲 周易文化与中华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