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作家痴迷《易经》20载《周易》

佚名 次浏览

摘要:《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传统文化精髓经过客观、科学的整理和发展后,在现代社会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普世、励志文化。感悟生活和谐,古老易学与当代哲学不谋而和通过深入地研究我领悟了《易经》对中国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并努力将这些成果真实、及时地传递给家人,逐渐在她们心中建立起对易学的正确理解和观念,也开始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帮助。

陇上作家痴迷《易经》20载《周易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传统文化精髓经过客观、科学的整理和发展后,在现代社会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普世、励志文化。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我省知名易学专家杨志明,就易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实操性进行了初步探寻。他说:“《易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但是它可以赋予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适应环境的处世哲学,一种和谐共存的生活真理。”

爱上传统文化,陇上作家痴迷《易经》20载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的诞生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杨志明又名杨声笑,甘肃省作协会员,曾先后任庆阳地区文联秘书长、庆阳市陇剧团团长、庆阳市文化局副局长、西峰市政协委员等职。他1952年出生于甘肃庆阳市正宁县山河镇董家庄村,从出版、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作品一百多万字。其中,小说集《姑娘长大十七八》曾获甘肃省第四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从1989年开始,杨志明开始研究易学文化,20多年来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他告诉记者:“我看到的第一本有关《易经》的书籍是一个写小说的朋友推荐的,当时的第一反应只是觉得应该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但随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入、全面周易学专家,当我再一次认真阅读的时候发现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深邃。于是,我这才逐渐理解了《易经》为何是五经之首,的确非常博大精深。从此,我与这个华夏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对《易经》的痴迷足足伴我走过了20多个年头。”

感悟生活和谐,古老易学与当代哲学不谋而和

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易经》陇上作家痴迷《易经》20载《周易》,曾长久地被误解为一本算命的书。随着科技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周易学专家,《易经》越来越受到中外科学界、文化界的重视,西方学者称之为“一部奇妙的未来著作”。同样,杨志明的易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陇上作家痴迷《易经》20载《周易》,首先就遭遇了家人的抵触和反对,不同的观点引起的矛盾在亲人之间进行了数年的碰撞。

杨志明说:“当初,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我还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这个过程非常辛苦,白天上班有大量的公务要做,只有晚上属于自己的时间加班加点地进行阅读、理解,几乎每天都要到深夜两、三点钟以后才能休息,平均下来一天要写4000字左右。通过深入地研究我领悟了《易经》对中国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并努力将这些成果真实、及时地传递给家人,逐渐在她们心中建立起对易学的正确理解和观念周易学专家,也开始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帮助。易学中许多观点都与现代哲学辩证法的观点不谋而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等种种指导思想同样倡导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的和谐。”

寄良言表心意,盼易学研究更全面、更科学

以《易经》处世,借易学助人。杨志明不仅自己研究、钻研易学,还坚持不懈的在生活中传递着易学的豁达人生观,他心中希望更多有文化、有素养、有见识的人士加入到这一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中,期盼着这个刚刚恢复并逐步向前发展的文化学科有着更专业、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

“其实,当前研究易学的队伍总体非常庞大,但是不仅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管理上也很不规范,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易学自身的发展和大众的理解。”杨志明心中对易学的未来既有担忧也有期盼,他说:“因为《易经》研究起码需要10到20年的扎实基本功,这之后才会显现出成果。可惜的是,如今投身到易学中的人有文化且能出成果的人还是如凤毛麟角般极少,大部分人舍不得真正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只是走马观花浮于皮毛而已。但我相信,未来20到50年间,中国《易经》研究应该出很多成果,这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