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

佚名 次浏览

摘要:在这里我表达一个我个人研读《周易》的第一个观点:如果我们想通过《周易》去发现它的“体”,也就是“道”的发展和演化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个观点: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对自己的特点(心)的“认识”,对《周易》产生不同的认识,而这些不同的“认识”不应该有高、低、对、错之分,除非你是天才,否则建议“你”在35岁以前可以不用研读《周易》。

: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中,我通过《周易》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建立了一个可视化的“数学模型”的过程,得到了不少网上朋友赞同和帮助的,也有朋友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接下来,本来我打算写写自己对《周易》的认识和解读,以及在现实中实际运用的工具模型,但后来发现大家对《周易》的理解差异都很大,感觉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解读和应用方式写出来,会有更多分歧和争执,于是我打算先将自己如何看待《周易》的态度和方式阐述一下,也许对后面可以让大家对我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理解。

: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

于是我打算将后续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本文将从我自己阅读和理解《周易》过程,阐述我个人对《周易》的理解及观点,我的阅读《周易》过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

“利艰贞”:艰难的坚守

我最早大概是08年时,因为工作公司的老板发表了一篇有关“儒法之辩”的文章,开始对传统国学产生兴趣,后来顺着《韩非子》、《道德经》的脉络,一直看到了“国学之根”的《周易》。

我最初读《周易》时兴趣极大,但读起来晦涩难懂,而且读得越多,疑问和困惑就越多,我最大的困惑《周易》在当代社会到底能干什么?难道只能用作占卜预测?作为一个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熏陶的“80后”是不太接受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占卜,有很多占卜预测很准的案例也让人感觉非常神奇,比如,曾仕强教授在90年代时就预测出中国国运周易预测研究专业,甚至预测到了2020年疫情,但这都是个案,都需要看预测人对《周易》理解水平的高低。

“侮亡”:改进后的转机

后来我从佛家思想得到启发,用“体\相\用”概念来认识《周易》,这让我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可能有人会提到“体\用”概念,它来源于儒家和道家,我也用过,但我个人认为会对认识“易”产生歧义,因此,用了这个“加强版”),下面我解释一下我是如何用“体\相\用”来解读《周易》。

相:

: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

用:

: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

体:

: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可道,非常(恒)道(也);名可名,非常(恒)名(也)。”

以上这是我研读《周易》的过程,当然,从中我个人也有另外的心得……

“有孚”:我的心得和观点

: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

相信很多朋友初看《周易》的时候,一定对它特有Logo(比如,太极、阴阳爻、八卦、五行等等)感觉特别神秘周易预测研究专业,于是并由此入坑的,将《周易》的图形、卦画、文辞,以及各类“易学大师”书籍、“易经网红”网文,甚至去拜师学习《周易》或相关的术数,想从中找到《周易》背后的“体”周易预测研究专业,也就是“道”,或者说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万物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再通过这个规律来预测自己或其他事物的命数和走势,来达到改天换命的效果。

在这里我表达一个我个人研读《周易》的第一个观点:如果我们想通过《周易》去发现它的“体”,也就是“道”的发展和演化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某些人强制定义了某些“道的规律”,那只会陷入“本体论”的陷阱,而这些人为定义的“道的规律”: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如果我们换个称谓,比如,“上帝”、“真主”,又或是“普世价值”是不是一个性质?

: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

如果把“道”强行进行标准化的定义,“易学”将进入“本体论”的陷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周易》呢?

如果对国学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国学大网红”——儒家心学王阳明同志,应该也知道他“格竹七日”的故事,少年王阳明希望从竹子参悟到圣贤之道,于是在自己老爹院子里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直至到吐血才放弃,这和今天很多朋友想从《周易》的图画和文字里研究出所谓《周易》的“体”,两者何其相似?!当年王阳明没有成功,那么我们今天采用类似的方法也不会成功。

: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

少年王阳明格竹七日

但我们可以借助王阳明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他认为认为儒家理学的“格物致知”缺失了对“心”认识,凭此他开创了“心即理”的儒家心学,通过“认识论”跳出了“本体论”的陷阱。我大胆地把这个“心”字做一下现代化翻译,其实“心”就是代表了每一个研读《周易》的个人——也就是“你”自己!而这个“心”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你”的以下方面:

这也就是我个人的第二个观点: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心),对《周易》产生不同的认识,而这些不同的“认识”不应该有高、低、对、错之分,而这些认识所产生的作用,也只有“你”自己知道是否正确,也许这就是王阳明说过的“人人皆可为圣贤”。

“认识论“是避免”本体论“陷阱的有效途径

最后,我再提出个人的第三个观点:建议“你”在35岁以前可以不用研读《周易》。当然,如果“你”是像如邵雍一样的“易学”天才除外,不过这个世界上毕竟天才凤毛麟角,孔子自述在年轻时尚且理解不了《周易》,而在45岁之后读《周易》才有心得,更何况咱们这些芸芸众生的普通人了。

那么,如果任何人对《周易》的任何认识和解读都可以被允许和解读,那是否有个评判正确与否的标准呢?我个人认为可以参考以下三点:

“你”不能教条照搬,又或是全盘否定《周易》及相关“易”相关知识、文化、方法或工具;不能因他人对《周易》认识的观点与“你”相悖,而对他人进行反对和攻讦:我用“周易”建了一个数学模型,反之亦然;除非因“你”的特定信仰,否则,“你”不应在《周易》的解读中刻意制造或夹杂某一些玄幻概念或迷信色彩。

最后,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周易》的“体”(道)是什么,还重要吗?

小结:我的观点

我的三个观点:

如果我们想通过《周易》去发现它的“体”,也就是“道”的发展和演化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个观点: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对自己的特点(心)的“认识”,对《周易》产生不同的认识,而这些不同的“认识”不应该有高、低、对、错之分,除非你是天才,否则建议“你”在35岁以前可以不用研读《周易》。

对《周易》认识的正确评判标准:

“你”不能教条照搬,又或是全盘否定《周易》及相关“易”相关知识、文化、方法或工具;不能因他人对《周易》认识的观点与“你”相悖,而对他人进行反对和攻讦,反之亦然;除非因“你”的特定信仰,否则,“你”不应在《周易》的解读中刻意制造或夹杂某一些玄幻概念或迷信色彩。

关于最后那个思考的问题:《周易》的“体”(道)是什么,还重要吗?我的答案是:

预告:后续将陆续放出有关《周易》的认识和应用的相关系列文章。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