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佚名 次浏览

摘要:第二章:探易经易卦之易理大用、卜筮小用第二章:明易经易卦之易理大用、卜筮小用也就正如易经六十四卦第十四卦“大有”的上九爻辞所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文言传》还讲到两卦中的微渐之积,乾说扶阳之微,坤说防阴之渐,故需要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慎终如始,谨慎惕厉!4)后三十四卦从咸卦、恒卦开始,一直到既济、未济,以人文为主,但仍取法于自然。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2023年2月5日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经·系辞》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到底绵延了几千年、还是上万年;实际上因为远古时有形记载的缺失,无人能说得清楚。但我们有诸多壮丽神奇的传说,在悠久绵延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其中的河图洛书应该是中华儿女都耳熟能详的。黄河现龙马负图,洛水呈神龟载书。而此传说,有一个印证:1987年,安徽含山出土了龟壳玉片,上面正是洛书图像。《易经》几千年来被誉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而《易经》中的诸多观念,都是从河图洛书演变而来。

河图洛书——无字天书

这就是孔老夫子在《易经·系辞》中所说的: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洛文化,经由河图洛书的现世,以及三古三圣——远古伏羲、中古周文王、近古孔子(或者并不仅仅是三人,而是以他们为代表的诸多圣贤们,比如儒家诸多著作都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共同完成)——的理解、表述、则效和传播,跨越了广袤的时空,福泽我们千秋万代的子孙。

可以说,河洛文化正是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后世尊孔子为“孔圣”;而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从未将自己视作圣人。他心目中的圣人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等古圣先贤。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他说“畏圣人之言”,那是值得我们尊崇和用心体悟的。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老子则在《道德经》中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孔子曾经数次问礼于老子,谓老子为“龙”(“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可见老子在孔子心目中深印之仙风道骨、圣人风范。东周衰微,老子辞去史官一职,西出函谷关,在关令尹喜的恳请下,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其中语重心长的说要“执古御今”。为何?因为我们一代一代的中华子孙都有责任传承古之大道,以利益今之民生!

今日,我们来共同溯源河洛文化,探索《易经》奥妙,看一看伟大的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宝贵财富。

可能有人会说,“河图洛书不过是传说而已六爻断卦教学视频,谁知道真假”;或者说,“忙着过日子呢,哪有闲功夫看它!”有这些心态、声音,都很正常六爻断卦教学视频,现代人忙忙碌碌,很多人无暇理会一些似乎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得闲时,是否思索一下:我们的“忙”是不是让自己太累了?这个“忙”,如果有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智慧指引,是不是能离开一些“盲”、“茫”,从而“忙”得更有目标、更快乐呢?

国学大师、台湾著名学者、教授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曾仕强老先生六爻断卦教学视频,生前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弘扬《易经》。曾老曾在多次讲座、论坛中宣讲《易经》,其中一次最详尽的讲解被制作成150集的视频,在网络上有免费分享。笔者深怀敬畏,认真学习,并结合自身体悟,恭敬撰写了此篇《溯河洛文化,明易理大用,修天人合德》,希望继曾老之遗志,从自身做起,以中华传统文化修己德以应天道,以期日臻天人合德之境;并真诚与有缘人共勉!

全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观河图洛书之气数象理、经权体用

第二章:探易经易卦之易理大用、卜筮小用

第三章:修己德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第一章:观河图洛书之气数象理、经权体用

河图与洛书,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无字天书”,因为上面都只有白点、黑点,看不懂在表达些什么;而实际上,这些白点、黑点根据它们不同的排列、组合,蕴含着阴阳、五行、时、位等丰富的信息。这些图案、信息我们普通老百姓确实是看不懂的;只有圣贤之人,他们一心为公,私欲很少,所以能够体会天心。他们仔细观察万物运转,用心领悟天之垂象,并用当时世人看得懂的方式,将上天要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传达出来,以造福社会民众。

笔者在文章里无法对照着图像来一一解说这些白点黑点,所以就借用曾老编写的“河图歌”与“洛书歌”,努力将其中的智慧及体用做一个简明扼要的表达。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先看河图歌: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一六在北,二七居南。

三八居东,四九居西。

五十居中。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再看洛书歌: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五在中央。

河图与洛书所表现的都是天地之间“气”的运行。

宇宙万物的起源,是那个最原始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气”,或者“能量”、“力量”。“气”从哪来的?我们说,“气”从“道”来。在宇宙万物诞生之前,“道”,那个根本,就存在了;是之谓,“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或“无生有”(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河图洛书所表达的,即是“道”、“无”所生发出来的“气”,其运行所现之“数”,以及气数所显化的“象”;中间蕴含的,就是那个“理”,也就是“道”或者“无”。《道德经》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借用语言、文字来努力表达其中的道理。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我们也可以说,天地间最初的那股气,凝结在一个最小的原点上,它就是“太极”。《易经·系辞》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意思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所有活动,都是取法于太极。圣祖伏羲观天垂象,一画开天,以“一横”或“一根树枝”代表太极这一种强大的动能;这一画本身又分出了“二”,一画以上为天为阳,以下为地为阴,这就是天地定位,阴阳始分,或曰太极生两仪;而两仪要化合为一,这里面就是五行的运转。金木水火土五行;行,即“气”之运行。

那么,太极与阴阳(或两仪)是合一的,没有阴阳就没有太极,没有太极也就没有阴阳;太极可以分为阴阳,太极本身也就包含了阴阳;而阴阳可以合为太极,也可以分化为多元。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而有了这样“一分为二、为多,多合为一”的观念,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所谓天地万物皆为一体,最微小的一点是一个太极,最庞大的宇宙也是一个太极,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太极。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么,在这些“天地、阴阳、气、五行、太极”等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河图洛书,也就比较容易了。

河图洛书两个图像中的数,都是分为阴阳、或天地、或奇偶两个部分,可以用来代表“气”和“质”,气为阳,质为阴,在天为气,在地为质;质上升为气,在天上成象,象再下来成质,构成天地间的循环往复,人类才有办法生存。《系辞》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除了代表“气”和“质”,这两个部分的数也可以用来代表两种气的运行——阴数代表的阴气,阳数代表的阳气。

在两个图像中,阳数、天数、偶数“1、3、5、7、9”都是用白点表现,而阴数、地数、奇数“2、4、6、8、10”都是用黑点表现。不同于河图,洛书中的“10”是隐藏的,上下、左右、两个对角线的数分别相加,得数均为10。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现在具体来看河图。黑白点代表的十个数分别位于五个方位,阴阳一组,差额为五;“一六在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其中的“1、2、3、4、5”,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五行,五种生发力量的运行,称为“生数”:“天一生水”,在北,向下流动;“地二生火”,居南,向上升腾;“天三生木”,居东,向四方发散;“地四生金”,居西,向中心聚集;“天五生土”,居中,四平八稳的运行。而“6、7、8、9”四个数则是由前5个数推演而成,可以代表由五行而生成的四时,称为“成数”:6代表深夜(或冬天),7代表早晨(或春天),8代表黄昏(或秋天),9代表中午(或夏天)。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河图中五行之运转——太极生两仪

在河图中,阳气的运行为顺时针(1->3->5->7->9),阴气的运行为逆时针(4->2->10->8->6),是谓“太极生两仪”;而四时的形成则是“两仪生四象”。曾老在讲座中始终强调五行是指天地间五种运行的力量,而非五种元素或物质;这五种力量能够生发万物,是一种生化作用,所以无须过分注重其生克。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再来看洛书。与河图相比,洛书中阳数“1、3、5”所处的位置不变,“7、9”变;阴数“2、4、6、8”全变。洛书的“1、3、5”同位于“北、东、中”,说明“水、木、土”三种基本力量的运行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根本,尤以“中土”为中心,水源、木本、不离中央土;我们的祖先靠着人类本能逐水木而居,木居东方,向阳而生,木可以生火,水可以饮用,土永远是根本之根本。离了根本,世界不复存在。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洛书中五行之运转——两仪生四象

除了表达不变的根本,洛书中气的运行状态还呈现出四个不同的系统,不同于河图中只有阳气顺行、阴气逆行两种情况。在洛书中,阳气1->3,顺时针;阳气7->9,逆时针;阴气4->2, 顺时针;阴气8->6, 逆时针;这也可以表达为:两仪生四象。

以上就是对河图洛书中的“气、数、象、理”的简单阐述,气之运行而有生数、成数,气数显化而为象,象之中蕴含深邃无穷的理。而从河图与洛书的变与不变、同与不同来看,我们也可以说河图是经,是先天,是体;洛书是权,是后天,是用。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河图洛书之经权体用

现在我们根据河图洛书的气数象理、经权体用,来做一个归纳总结: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可不变,不变就是死寂;但是不能盲变、乱变,不可投机取巧;是要持经达变,随机应变,万变不能离其宗,不能离根本!而这个“根本”是什么?就是我们后面要说到的,天与人合一,是在“德”上合;这个“根本”,就是人之德行!

承上所述,孔子在《易经·系辞》中所说的“圣人象之、则之”的“之”,就是指河图洛书这两本无字天书;故而,《易经》与中华文化之根源河洛文化一脉相承,其文化精髓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亘古流淌!

第二章:明易经易卦之易理大用、卜筮小用

《易经》几千年来被尊奉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就是来源于古圣先贤们对“天垂象”的“象之、则之”,以及笔者加上去的“记之”;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圣贤们将普通老百姓看不懂的“天垂象”生动形象画出来、身体力行做出来、图形文字写出来。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三古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

远古,圣人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一画开天,这一画、或者一根长横线(——)就表达太极;一画分天地阴阳,仍用同样的长横线(——)表达天、阳,而用断开的两根短横线(- -)表达地、阴,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互动形成四象,以在阴阳符号上再加阴阳符号来表达;四象上又分别加阴阳符号,始成八卦。八卦是从宇宙万象中归纳出八种基本元素,“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表现八种相对静态的自然现象。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八卦取象歌

中古,圣人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羑里,纣王甚至烹杀他的长子,把肉给他吃;文王为将伏羲所演之天道引入人道,忍辱负重,含泪吃下,以赢得纣王信任和宝贵生机。文王在狱中将八卦两两相重,进一步推演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384爻,并加注卦辞、爻辞,始成《易经》。他强调人必须遵照天地规则行事,社会之政治必须清明。若有悖于此,则如孔子暮年时在《论语·子罕篇》中发出的感慨,“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而在当时生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周文王不得不采用一些卜筮的词句来写爻辞,表达人的不同行为方式会带来“吉、凶、悔、吝、无咎”等不同后果;而且在卦辞、爻辞的表述上也比较简单、模糊,以尽力保护人身安全。

周文王为八种自然现象赋予了八种天人相通的特性,并各给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字,简单表述如下:天,乾,表刚健;地,坤,表柔顺;水,坎,表沟坎、险阻;火,离,表美丽光明;风,巽,表整齐而无孔不入;雷,震,表震动、启动;山,艮,表山路难行、停止、休息;泽,兑,表令人愉悦。而卦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是将宇宙万象细分成了六十四个情境;每一种情境含六个爻,分别代表六个阶段(或三个‘道’,两爻成一道,从下至上依次为地道、人道、天道),每个阶段都有其行事原则和表现;这些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充满着变数,实际上是让你自己做选择,经由慎重的选择来趋吉避凶,调整改变,自己做命运的主宰。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八卦的正式名称,各有其含义

周朝开国君王,也就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他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说了一句话,“人为万物之灵”。这句话在当时历史情况下说出来,带有沉重的使命感;意在指出,既然身为人,就要有觉悟,要担当万物之灵的使命,帮助整个天地间恢复正常的秩序。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周武王:人为万物之灵。

近古,圣人孔子谦恭师表,并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但我们后世子孙都尊奉孔子为圣。孔子在春秋末年,见世乱衰微,诸国纷争,神鬼思想相比商纣时期已经慢慢淡化;他感到《易经》中仅把天道变为人道是不够的,于是不再采用之前以神道设教的方式,而是纯粹用讲道理来推行教化。孔子为易作传十篇,含《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传》等,世称“十翼”,进一步把整部《易经》彻底转化为人生的行事规则。

孔子的真正用意就是告诉世人及子孙后代,人道必须合乎天道,也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因为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天地间的所有学问都是由人来主导。吉凶祸福,因人而见;顺逆动静,因人而明;动植矿物,因人而察。那么,人与天是以什么来合?以伦理道德来合!孔子在《易经·文言传》中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整部《易经》到了孔子手中,实际上只在说两个字:修德!

不论在哪一卦、哪一爻,也就是不论在人生的哪一个发展阶段,为人处事的哪一个当下,人人都不离根本原则,用心修正自己的德行,在具体方法上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做适当的调整、修改,把自己修到天人合德,达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传》)”——这就是人生最高成就,这就是孔子借由《易经》传达给世人的思想精华!

一百多年后战国时期的孟子,与孔子思想交相辉映,他提出“人禽之辨”,人若无德,与禽何异?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是在说孔子对于“时”的把握非常得当,在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人心急需修正的时候,及时把《易经》拿出来,撇开其以神道设教的部分,直接讲道理,呼吁百姓修正德行。

孔子、孟子两位圣者对于“修德”的大力倡导,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道德根基!

至秦,秦始皇统一中国,焚烧了大批书籍,其中《易经》因其卜筮功能躲过一劫;但这也直接导致了后世人们只重卜筮,不懂易理。时至今天,仍然很多人以为《易经》及八卦、六十四卦只是用来求神问卜,算命看相,看风水地理,这样的普遍认知和其中的投机取巧心理,不能不说是中华道德上的迄待修正之处!若罔顾易理之大用,盛行卜筮之小用,长此以往,职责本分该做的不做,有“好处”人人抢而争先,必致人心失德,社会失衡,自身及家庭也就失去了长久的利益!

而古圣先贤通过珍贵的易理告诉我们的是,职责本分当前,纵然卜得风险危难,亦当做则做,勇往直前,在过程中持经达变,随机应变;这样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你德行崇高,可能“先天而天弗违”,上天助你一臂之力,从而扭转命运,真正改命造运!而在“后天而奉天时”的过程中,同样是立公心,凭良心,为人诚恳,处事踏实,处处培养、提升自己的德行,如此,命运一定日益改善!也就正如易经六十四卦第十四卦“大有”的上九爻辞所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其实,《易经》的指导原则可以用《文言传》中的一句话来表达:“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为什么说今日有必要弘扬《易经》?就因为《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本源,是中华文明的引领者、指导者,是中华民族道德根基的奠定者!《易经》若不能在当今时代正名,大力提倡其易理之大用,而规范、弱化其卜筮之小用——说实话,我们愧对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

第三章:修己德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那么,具体我们如何来做,修己德以应天道,以期日臻“天人合德”之境呢?这就一定要对易经的卦、爻,及其辞、传作一定的了解。

我们先从伏羲所作的八卦说起,其每一卦有三爻。伏羲仰观天,俯察地,而天地间以人为本,故而我们可以用三爻从下至上分别代表“地、人、天”三才,也就是宇宙的三个主要元素。伏羲定三爻;后世的人们非常看重“三”这个数,无三不成礼,三人成众,约法三章,三思而行,事不过三,等等,溯其源头,就是伏羲演画的八卦三爻。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乾、坤之三爻卦

那我们可以从这三爻卦里领悟到哪些基本的智慧呢?三爻卦里,除了天是纯阳(三根横线上下排列)、地为纯阴(三根横线上下排列,中间断开)外,其余六卦,水、火、风、雷、山、泽,不是阴多阳少,便是阴少阳多,呈现阴阳不平衡的局面。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只有不平衡,才能产生变化,也才有机会进步;所以,天地间的发展永远是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也就是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所以说,遇顺境无需欢喜,居安思危,继续踏实努力;逢逆境也无需沮丧,积极突破,阴消阳长之时便有机会逆风翻盘!另一方面,三爻代表天、人、地三才。天地有好生之德,自然化生万物;人居天地之间,必须立公心,凭良心,以求赞天地之化育,成为真正的万物之灵!

数千年后,周文王将八卦两两相重,演绎为六十四卦,这样每一卦就有了六爻;在被囚之特殊境遇下,文王以他毕生的经验和智慧赋予每一卦、每一爻以卦辞、爻辞,表面是在预测未来,实际上已将宝贵的易理,主要是建国育民的道理,融入了其中,传给子孙后代。文王在赋辞以及占卜时,都是以极虔诚纯正的内心感通天地。

五百年后,孔子为易作传,一方面极为推崇周文王的伟大贡献,另一方面却倡导“不占而已矣(——《论语》)”。为何?因为世道衰微,人心不安,若注重占卜,一味追求趋吉避凶,则不利世风重振;而且占卜的准确性也要打个问号。孔子写十翼,就是重在发扬积极的处世智慧,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告诫后人,我们为人处事,需要合乎伦理道德,依据天理良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该做的,排除万难,也要去做!

曾仕强教授在与夫人刘君政教授共同撰写的《易经真的很容易》一书中,告诉我们,“时代愈进步,知识愈普及,更能够理智地推论出,自己目前的处境合乎六十四卦中哪一卦的状态,那么也就用不着占卜,直接查阅该卦所揭示的道理,切实笃行即可。......正当的事必须去做,在方法上有迷惑时,可以透过占卜作为参考。恶事、私欲,根本不可以占卜。可与不可的分际,必须妥为掌握。......孔子直接说明,吉凶祸福实际上由我们的道德来决定。”

笔者根据曾老的讲解、著述,以及陈鼓应先生所编撰的《周易今注今译》,将《易经》的特征作了几点总结,并简述首尾两对卦——乾卦和坤卦,既济卦和未济卦,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为何说“吉凶祸福实际上是由我们的道德来决定”,以及如何修己德以合于天道。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一)《易经》取法天地的变化,透过阴阳两个符号来设卦垂象,告诉我们一分为二,二合为一,合大于分;“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有持经达变,才能根据原则作出合理的变通,适当取舍进退。

(二)吉凶祸福互为依存。凭良心,立公心,求合理,是趋吉避凶的主要力量,而且主导权在人自己;只要意志坚定,切实笃行,自然心想事成。

(三)一切学问皆以人为本,只有人可以与天地合一;合于什么?合于伦理道德!

(四)宇宙万物一体。宇宙是一个大太极,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太极;所以,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是和而不同,合中有分,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我们求同存异,和为贵,合为先,是世界大同的总原则!

(五)具体从六十四卦来看:

1)六十四卦的次序,由乾、坤、屯、蒙......一直发展到既济,已经完成圆道周流;从未济开始,又步入另一个圆道周流,生生不息。这一套蕴含了中华民族古圣先贤伟大智慧的易经及其六十四卦,圆满的体现出人类历史就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周流过程!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六十四卦始自乾坤二卦

2)各卦六爻之间,平衡与不平衡的变动普遍流行,“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说明对天地间二元现象的无常变化,不可执着,不可拘泥;必须依据伦理道德的原则,按照合理的方式来应对,适当求新求变!

3)前三十卦从乾卦、坤卦开始,至坎卦、离卦结束,以天地水火为主,着重于自然现象,透过天道来说明人道。人道的伦理道德,从夫妇开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定位,表示男女平等而不同性质;只有乾坤和谐,人类未来才充满光明希望!《文言传》还讲到两卦中的微渐之积,乾说扶阳之微,坤说防阴之渐,故需要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慎终如始,谨慎惕厉!

4)后三十四卦从咸卦、恒卦开始,一直到既济、未济,以人文为主,但仍取法于自然。既济、未济互为先后。既济表达了在一切皆成之时,一方面天道周还,成极而亏;另一方面又要尽人事以保成防乱。未济则与既济相反,讲在无序时如何济,而使之有序。未济与既济一对卦象,构成了事物发展“始卒若环、莫得其伦”的趋势。而从整个六十四卦来看,始于末卦未济之上爻,行至首卦乾卦之初爻,也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首尾两对卦——乾、坤、既济、未济

曾老在书中写道,“道不能弘人,虽然道存在于人的肉身,有手、有足、也有脑,却不知道用心,也是徒然。人才能弘道,只要有心,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当然随时随地可以弘道。”

笔者深体曾老之慈悲和智慧,坚定己之志向,一切从自身做起,从河洛文化里汲取圣贤智慧,自易经易卦中明行事大用,于生活工作间修天人合德,以期日臻“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此之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岂非弘道乎!笔者虽渺如微尘,但和所有人一样,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都是心通天地!

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最为远古的根源是什么?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