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进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反复强调。”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尽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
【学习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新华社“学在行”品牌栏目“学社”5月29日发文,梳理解读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往往与其民族精神的兴起、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国内考察还是出访,习近平都多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意义,每一次讲话都充满了深厚的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有多重要?习近平强调这一点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并传承了独特灿烂的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习近平反复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两个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大智慧,要充分发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无论古今,都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按照古人的规矩过自己的生活。新时代,我们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髓,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告诫同学们要多读书,要有“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忧,及后世之乐”、“卑贱者不敢忘忧国”、“为国之生死而去,何来祸患”。报国避风的情怀,“富贵不能乱,贫贱不能动,威武不屈”的豪迈气魄,“谁不死在自古生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如何从历史中学习?习近平是这样认为的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该国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要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对此,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在伟大的历史书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和平世界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理解衰落和混乱世界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习近平对此有深刻思考。
“研究历史可以看到成败、得失、知起落落;学习诗歌可以使你精神振奋,精神振奋,才华横溢;学德能知耻辱,明辨是非。”在庆祝中央党校成立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学习“以史为鉴”的重要原因。
民为本,政为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尽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尽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礼法为法,德为主,刑为辅。治国之道,就是得民、治国、治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格言格言,可以为今天的治国之道提供有益的启示。
善待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这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强调,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尽性,只有善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
“治理今天的中国,既要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又要积极总结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
对此,习近平给出了这样的方法论:
“对于历史文化,特别是先辈传下来的道德规范,我们要坚持以古为今,推陈出新,区别对待,传承下去如果它们被丢弃。”
“要继承和发扬适合于规范社会关系、鼓励人们向善、向善的传统文化内容,并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要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现实文化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如何让传统文化对当下有用?习近平是这样解释的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解决当前的问题,不仅需要利用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还需要利用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储备。
习近平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国家。建设提供了有用的灵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古今用”?习近平列举了多种优秀的古代思想:道家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天下为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太平盛世为民、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仁者爱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尽性,德利人,以诚待人,守信和谐,廉洁从政,勤政为民……这些思想要传承和发扬顺应时代潮流,赋予时代新内涵。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视察。在与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时,习近平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学,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以古为今,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2014年5月4日青年节,习近平来到北大人文学院,与87岁的著名哲学家唐义杰谈心,了解《儒学》编纂情况”并称赞他继承、发展、贡献创新。
在全球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习近平在给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286位孔子学院院长和院长的回信中兴高采烈地写道:“孔子学院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各方携手推进“心连心”,共创人类美好明天。
如何用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是这样练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访了几十个国家。无论是署名文章还是主旨演讲,他的演讲总是充满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特色和魅力的“习语”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首先引用《兰亭序》中的那句名言来形容会议的盛况,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世界。会上,习近平说“不迈一小步,走不了千里”,“金字塔是石头砌成的”,“大业不是一天完成的”,用汉语、阿拉伯语、欧洲的谚语来强调同一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尽性,即“一带一路建设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落实,一点一点把握结果。
“相知不远,千里仍为邻。” 2016年11月,习近平在秘鲁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句“送魏成李少甫”,表示两国虽然地理上相距遥远,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仍然可以和邻居一样近。
“你看不到就去,你可以去;如果你不忘记,你可以来。” 2016年1月,习近平在阿盟总部发表讲话,引用了2000多年前管子的话。描述这次旅行的意义。随后,他又阐述了孟子“立正天下,走天下之路”,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对中东政策的坚持和立场,言简意赅。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说,“物与物的不同,不等于物与物之间的爱”,强调“不同文明没有优劣,只有特点不同” ”,表达了要促进不同文明发展模式之间交流对话的深刻理念,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用了古今中外名言诗词,看似易懂,但都恰到好处,画龙点睛。代表”。
(金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