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佚名 次浏览

摘要:本次讲座中,谭德贵教授针对《周易》的产生、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其现代应用价值等做了简要概述,并多次强调:《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否定《周易》就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这种“变易”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创新是根本。

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2020年5月23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中国宗教学会易道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教授带来《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中,谭德贵教授针对《周易》的产生、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其现代应用价值等做了简要概述,并多次强调:《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否定《周易》就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符号的产生

《易·系辞传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上古无文字,古人便以结绳、书契来记事、算数,后来祖先仰观天象,俯察地法,想要探寻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文化最早出现于周易,预测未来变化,便有了卜筮活动。

《礼记·曲礼上》日:“龟为卜,策为筮”。古人最初用龟甲占卜文化最早出现于周易,后来演化为用蓍草占筮,并产生了《周易》的符号“爻”和“卦”,从开始的三爻生成六爻、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这套周易符号体系是祖先对宇宙规律的一种模型解释,也是对天道、地道及人道的一种追寻。

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图为蓍草植物,蓍草的茎又长又直又硬,古人相信这种草通天地灵气,对占卜有着加持通灵的作用。

不少人认为《周易》中的“卜筮”内容属于迷信、糟粕之物,最早的《周易》确为卜筮而设,古人通过卜筮手段实现对未来的预测,而预测未来事情的发展,是人类对自身、自然乃至宇宙发展规律的求知欲的体现,也是文明前进的动力。

而《周易》也绝非仅仅是一部占卜之书,在古代,它是帝王、商政家的必修典书。它博大精深、包罗时空万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自然科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哲学及文化发展。

易有三易:“简易”、“不易”和“变易”

《周易》用64卦、384爻这套简单的符号体系即对宇宙万物做出了一种模型解释,这是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最早产生、最深刻全面、可信度更大的对宇宙做出解释的一种科学符号体系。

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囊括了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这是“简易”的一种体现。从深层次来讲,宇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大尺度的循环体系,这是永恒不变的,即“不易”。

“变”是宇宙中的根本规律,我们常讲与时偕行、讲创新,《易经》实则最讲创新,“变易”即为它的一种创新体现,创新会有风险,会淘汰,但也会新生。《易经》的这种“变易”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创新是根本。

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以《周易》为主的文化体系在历史发展中,全方位、立体式、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这种影响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可以说没有《周易》就没有中国文化。

从哲学层面来看,中西方文化哲学观念的根本差异就是《周易》中所讲的“共在”和“独在”。正是因为这种根本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以及世界文化的进步,因此我们更应学好、讲透中国文化,辩证的对待中西文化、汲取各自的精华,达到中西融通,以新的全球视野,在实践上对中国文化进行全新的解释。中西之间只有相互学习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互相促进,才能互利共赢,这也体现了《周易》中所传达的“共在”思想。

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图 张文发

谭德贵教授在讲座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前提是要有文化自信。2019年成立中国宗教学会易道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文化最早出现于周易,谭德贵教授担任主任,并在易道文化研究专委会发起成立清博书院,又亲自担任院长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这也正是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和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理念,真正做到切实领会并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讲话精神。

The End

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清博书院院长谭德贵:《周易的智慧》线上专题讲座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