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孔府: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影响

佚名 次浏览

摘要:本文将以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对当今时代的意义为主题,从礼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新时代的意义等方面加以简要论述。一、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三)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二、礼乐文化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山东曲阜孔府:礼乐文化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影响

中国报道讯(马庆伟)【内容提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独具特色的原创性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期,发展于夏、商两代,成熟于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标志着礼乐文化的成熟。岐山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人所创造的礼乐文化早已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乐文化曾在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以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对当今时代的意义为主题山东曲阜孔府: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影响,从礼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新时代的意义等方面加以简要论述。

关键词:礼乐文化; 中华文化; 新时代; 影响; 意义;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化和多根系的,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容纳了不同地方的文化,且兼容并蓄形成了多元一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特征。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在夏商周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周人对礼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古公亶父迁于岐下到周公制礼作乐这段时期是礼乐文化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为礼乐文化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公制礼作乐标志着礼乐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自此以后,三千年来对我国产生了全面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周易·贲卦·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蕴含了“以文教化”的思想,这里的“人文”就包含了礼乐文化与人伦道德。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它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祭祀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论语·颜渊》中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先秦典籍的记载充分证明了礼乐文化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礼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礼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夏商周三代时期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礼乐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它的诞生是先民进一步走向文明社会的标志。礼乐文化孕育于炎黄五帝时期,发展于夏商时期,成熟于西周时期。周公是礼乐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制礼作乐标志着礼乐文化的成熟。

现存考古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材料充分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礼仪规范。敬畏天地山川和祖先崇拜现象的普遍发生,标志着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礼乐因素已经齐备。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骨质乐器的发现证明礼乐文化已在酝酿之中。炎黄二帝为中华人文初祖,在他们的时代,礼仪逐渐丰富起来。而尧舜时期以及夏商时期是周人礼乐文化的重要形成和发展时期。

从稷始,经公刘、古公亶父,到文王,周人的首领们对农业一直都很重视,他们不仅把农业作为一种生产活动,更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基础和根本。这些都为礼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视觉来讲,周人的文化在夏、商时期,借鉴吸收了夏、商的文化成分。周灭商后,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为礼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史记·周本纪》中说:“周公……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旦将从远古到殷商时的礼仪文化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创造性的完善了礼乐文化,使得它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山东曲阜孔府: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影响

(二)礼乐文化是周人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

西周建立以后,为了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旦在周人原有的礼仪文化的基础之上,积极吸收整合了夏商的礼仪文化,改造出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的礼乐文化。它既是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反映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山东曲阜孔府: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影响,也是周人具体实践的总结。

《周礼》《仪礼》《礼记》等是反应先秦时期礼乐文化的典籍,尽管对于其成书时间等诸多问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典籍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内容十分广泛,上到国家的立法行政、各级贵族的权利义务,下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迎来送往,几乎无所不包。进入春秋时期,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礼乐文化文化由此衰落。但它被孔子、孟子等诸子加以改造后,纳入儒家文化体系中,从而融入到中华文化血脉之中,在此后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礼乐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礼乐文化可以说是周人的一大贡献。

(三)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礼乐文化自产生以来就已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并且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进是呈多元一体的特征。先秦时从夏朝开始,夏、商、周分别担当了作为文化共同体主体的角色,礼乐文化则成为了形成共同思想的载体,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主体。

西周建立为礼乐文化影响的扩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疆域的扩大,西周王室进行了两次分封。《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皆举亲也。”《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初的分封使得大量的王室成员获得封地,这些被封的王室成员和开国功勋们将礼乐文化带到自己的封地去,从而与各地文化相互影响,互相交流、融合、发展、演变。而这些地方的文化最终融入到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尽管进入东周后礼崩乐坏,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学派把礼乐文化推向了新阶段。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华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格局,从此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四)礼乐文化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西周礼乐文化发展成熟后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既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规范、制度、观念和国家制度发展的根本规范,它随着儒家学说影响的扩大而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文化逐渐衰落。但春秋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非常推崇西周礼乐文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再表达了自己对礼乐传统尤其是周礼的崇敬之情:“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对礼乐文化进行了总结、清理和改造。把它纳入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并且扩大了适用范围,突出了政治含义,进一步淡化鬼神色彩。这样使得西周礼乐文化获得了新生,它随着儒家学说逐渐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而重新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新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礼乐文化的影响,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之中,上至皇宫内院,下到黎民百姓;宏观到政治运行的有序化问题、社会发展秩序化问题,细微到百姓的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等都要依礼乐文化而行止。

山东曲阜孔府: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影响

礼乐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积极作用,礼作为五常之一,对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均有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的程度上替代了古代的法律。它在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二是消极作用,为了维护专制统治,统治者们不断对礼乐文化加以改造,使礼乐文化尤其是礼变得非常繁琐而不近人情,摧残、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礼乐文化内容良莠不齐,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加以扬弃、与时俱进,从而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

二、礼乐文化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礼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融汇百家之长,兼集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它与现代文明并不冲突,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它具有跨越式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本已衰落,但社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礼乐文化,礼乐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只要坚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加以扬弃,就能使它与时俱进,为新时代而服务。

(一)国家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我国进入新时代,正朝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前进。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九大上作了进一步战略部署。礼乐文化中的礼仪修养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礼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对新时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弘扬礼乐文化有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订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强国战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礼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弘扬礼仪文化,必然有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2.弘扬礼乐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而且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高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博大精深,它的精华部分能够适应国家、社会、个人的需要,能够促进国家的文明昌盛、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的道德提升。总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弘扬礼乐文化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素质

我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在新时代,世界各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国人在境外的举止表现备受世人病诟。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格格不入的,使国家形象受损。注重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时代,在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弘扬礼乐文化、倡导文明风气,使每个公民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国人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总之,弘扬礼乐文化,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素质。从促进良风美俗的形成,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有序,使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二)地方层面

礼乐文化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推动社会步,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岐山作为礼乐文化的发祥地,弘扬、挖掘、研究、利用礼乐文化对岐山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挖掘厚重的礼乐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岐山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兴盛是新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提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为调整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了发展的新的途径和新的境界。在当前的形势下,地方政府应抓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岐山是礼乐文化的发祥地,礼乐文化是岐山的文化资源优势。因此,岐山在挖掘礼乐文化资源,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2.挖掘厚重的礼乐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岐山的著名度和文化软实力

在新时代,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中央曾多次提出“要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形象、风格和灵魂,更是一种软实力。一个地方的文化是这个地方的灵魂所在,是这个地方的精神支柱。岐山是礼乐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三千年前周礼已闻名天下,经过千年的积淀与发展,礼乐文化已成为提升岐山著名度和文化软实力的优质资源。挖掘厚重的礼乐文化资源,提升岐山的著名度和文化软实力,不仅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而且能够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挖掘厚重的礼乐文化资源有利于岐山精神的践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2012年3月经岐山县委常委会审定,最后形成“厚德、仁爱、包容、求实”八字“岐山精神”。践行岐山精神的目的是大力倡导文明风尚,用“岐山精神”引领岐山人,凝聚人心,形成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争先创优、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目的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挖掘厚重的礼乐文化资源,,是岐山精神建设的要求,也将为岐山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意义重大。既有助于岐山精神的践行,又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4.挖掘厚重的礼仪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人民生活和促进岐山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需要精神生活的跟进。礼乐文化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内涵魅力十足,而且一部分礼乐文化早已融入到岐山人民的生活之中。礼乐文化更是追求和的文化,和文化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礼乐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故此,挖掘厚重的礼乐文化资源,有助于丰富人民生活,促进岐山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个人层面

礼乐文化是一种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文化。古代士人皆以“治平修齐”为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先从修身做起。一个注重自身修养、注重礼仪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有用的、才德兼备的人。因此,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学习礼乐文化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从而提高个人的素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浓烈的乡土情怀。

1.学习礼乐文化有利于个人素养的提高

古代先哲们十分重视通过学习礼乐文化来达到修身的目的。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充分说明礼乐文化对个人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礼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使人们的一言一行符合礼的要求。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礼仪展现着这个人的素质修养和精神面貌。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尽管日益丰富,但是人们道德素质出现了大滑坡。而学习礼乐文化,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素养,这也是当务之急。

2.学习礼乐文化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古今中外,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是离不开礼仪。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社会化,人际交往就越需要用礼仪来调节。礼乐文化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和交际生活的钥匙。因此,学习礼乐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文明意识,养成人际交往的文明行为的习惯。

3.学习礼乐文化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作家柯灵在《乡土情结》有一句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中国人有很深的乡土情结,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叶落归根也是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古诗文中信手拈来的思乡名句就很能体现这一点。就全国各地而言,陕西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礼乐文化在古老的岐周大地上成长壮大,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也是当今岐山人民引以为骄傲与自豪的资本。所以,学习礼乐文化,有助于培养每一个岐山人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怀。

总之,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作为一种优秀文化,曾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产生过负面影响。岐山作为礼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应加以取舍的承传好这种优秀的文化资源并发扬广大,使之能够为新时代我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记》司马迁 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6月第1版

[2]《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中国文化教程》马敏主编 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央宣传部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6]《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中央宣传部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1版

[7]《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8]《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马庆伟,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人。现为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编辑,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会员,岐山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周文化和吴文化,主编有《魅力京当》一书,论文《从延陵季子言行举止看泰伯奔吴之遗风》被收入《浙江省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粹》中,论文《从西汉长沙王吴芮事迹看“让”之智慧》被收入《吴芮文化文集第三卷》中,论文《试论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之渊源及其对当今时代的意义》被收入《张载易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凤鸣岐山》中。诗联作品被收入《周风雅韵》一书中。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