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不拣选“国学诸门课程”中,近代哲学家冯友兰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易经的学问,诸葛亮、刘伯温可以学,我们当然也可以学。我们如何运用易经的知识和智慧?以言者尚其辞——平日里我们的“谈话”、“演讲”、“劝谏”、写作”,其实都可以从《易经》的思维中受到有益启发。
《易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普通人能不能学会?
国学是一个大概念。其内容,可以说是囊括四海、综罗百代。
很少有人敢说自己这一辈子能“遍读天下书,尽晓世间事”。
生命宝贵,精力有限。
何不拣选“国学诸门课程”中,
最有代表性的、最为精粹的学问,深入研习,
以收“从本引之,千枝万叶,莫不随也”之功!
众所周知,《易经》历来被视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所以,如果要找一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智慧的书籍,
那一定非《易经》莫属!
历史上,但凡读书人,无论帝王将相、王公贵族,还是圣贤君子、逸士名流,无不研读《易经》。
比如孔子。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要》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孔夫子读《易经》,不出门时,就放在席子上;旅行时,就放在随身的行囊中。可以说是手不释卷啊!而且,孔子读易,还有一个成语,叫做“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翻阅易经次数太多,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回。
唐代政治家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
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刘伯温、袁天罡、李淳风易经学,更是熟读易经、运用易经的高手。
如此等等。
那么,《易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呢?
普通人,能不能学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易经的知识和智慧?
……
【1】《易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
——从他人口中听说的事物《易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普通人能不能学会?,始终是毁誉参半的。
就好像“小马过河”的故事一样,老牛和松鼠的说法肯定不一样,虽然他们都是好心的,但,到底哪个对呢?
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都对!
然而,若不亲自尝试,一切问题,总是隔靴挠痒,永远不能明白。
毛主席说: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自己不亲口品尝,听一百个人描述,看一千篇文章介绍,也还是在门外徘徊,个中滋味,永远不懂。
【2】普通人,能不能学?
——《易经》的学问,广大悉备,无所不包,就像这天地一样。生活在地球上,不管是飞禽,还是走兽,不管是花鸟,还是虫鱼,哪一人或哪一物,可以独自占有这宇宙时空呢?
无论是人类,还是鸟兽,还是花草树木,只要努力地生活,便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是不是!
所以《易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普通人能不能学会?,从道理上讲,《易经》的学问,肯定是人人可学。
但从实际角度而言,学习《易经》的人,究竟能得到多少收获,那就不一样了。
——要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习天赋;
二是努力程度;
三是环境运气。
为什么把天赋放到第一位?
举例来说,比如曹魏时期的思想家王弼,生于公元226年,卒于249年,满打满算,只活了24岁,但他留下了《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周易穷微论》等著作,影响巨大,是后学者研究“玄学”的必读书。
再比如,诸葛亮27岁,就已经出山辅佐刘备了。
现在有不少人,二十七八岁了还是迷迷糊糊地,对人生还没个想法呢,你说天赋重要不重要?
天赋,既然天生已定,那么,接下来,就要看自己努力了。
所谓“勤能补拙”,《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易经·文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学,本来就是一门“自强不息”的学问。
如果不肯努力奋斗,那就违背了易学的基本精神。以懒散懈怠的态度学易经,肯定学不好。
聪明而不用功,聪明也是白费;笨拙而肯努力,即使学不到姜子牙和张良的水平,也总不至于一无所得。
大海的水,鲸鱼可以游泳,小鱼也可以生存。易经的学问,诸葛亮、刘伯温可以学,我们当然也可以学。诸葛亮、刘伯温管理的是国家,我们呢,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身心。
第三是环境运气。有的小孩,人家生在易学世家,三代研易易经学,爷爷、父亲,就是易学教授,我们怎么比呢?
三个因素中,只有一个是可以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那就是,——自己的努力。
努力,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
努力,还可以改变运气,遇到更好的环境和更优秀的老师!
元·李文蔚作
张良“圯桥进履”,遇到了黄石公,如果他没有自强不息而又谦虚谨慎的精神,恐怕黄石公也不会授予他《素书》吧。
努力,还可以让自己安心,不虚度此生!
总而言之,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方法正确,持之以恒,必有所得!
【3】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如何运用易经的知识和智慧?
——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学了当然要用。
如果学了的东西都用不上,那还学它做什么呢!
《易经》的用处很多,一时半会是说不完的。
我们先读一读《系辞》中的这句话吧——
《系辞》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以言者尚其辞——平日里我们的“谈话”、“演讲”、“劝谏”、写作”,其实都可以从《易经》的思维中受到有益启发。
比如鼓励人奋进,可以讲“自强不息”;
劝谏人宽容,可以学“厚德载物”;
遇到不幸的事,也不必沮丧,因为有“否极泰来”;
遇到志气不投的人,也没必要烦恼,因为“殊途同归”嘛!
《易经》言辞优美、义理周详,真的是广大悉备,无所不包。
以动者尚其变——我们为人处世,无论生活、工作,还是学习,抑或人际关系,每当有所变动的时候,如果一时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抉择,那么,不妨从《易经》的视角审视,以寻求相对圆满的答案,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比如,当我们学有所成,但还没有遇到合适时机的时候,就不到处显示自己的才华,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像乾卦的初爻——“潜龙勿用”。
当我们自觉已经到达人生巅峰的时候,又该如何做想呢?那就必须懂得“亢龙有悔”的道理,应当适时谦退。范蠡、张良功成身退,得以保全性命,文种、李斯只能进而不知退易经学,所以为人所害。
以制器者尚其象——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在创制时都是遵循《易经》理论的,比如写对联,上下联要对仗,字音、字义要和谐(阴阳和合);
再比如制作古琴,面板要用比较“松”“透”的桐木(阳),底板要用相对“坚”“实”的梓木(阴),还有古琴的三种音,泛音如天、散音如地、按音如人,这都是《易经》理象数的具体运用。
以卜筮者尚其占——如果想要预卜未来,某件事大概会有怎样一种变化,那么,就可以运用《易经》理象数的学问进行占卜。
邓艾偷渡阴平
比如三国时代,曹魏名将邓艾准备讨伐蜀国,有一天,他梦见坐在山上而有流水,于是就问精通《易经》的护军爰邵,爰邵说:“按照易理的卦象来看,山上有水,乃是蹇卦,蹇卦卦辞说'蹇利西南,不利东北’,您去蜀国打仗,一定可以取胜,但是,恐怕不能回到魏国了。”邓艾听了,有些失落。后来邓艾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国,在钟会与姜维在剑阁对峙的时候,邓艾乘机偷渡阴平,最终进逼成都,迫使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再后来,钟会看邓艾居高自傲,便诬他谋反,于是,朝廷派人逮捕了邓艾父子。没过多久,邓艾就被杀害了。
关于易经学占卜,世人颇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易学的精髓之一,有人认为这是封建迷信。
究竟孰是孰非呢?
鄙人在初学《易经》的时候,对这些争论也莫衷一是,就像准备过河的小马一样,不知道谁对谁错。出于好奇,我决心钻研一番,于是读了很多相关书籍,又四处拜师求学,再亲身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结论如下:
《易经》及其衍生的各种术数,确实具有占卜的功能,但是占卜的结果灵验不灵验,与最终的事实符合度有多高,那就要分而论之了。
因为影响占卜的因素有很多。
理想状态之下,占卜应该是百算百灵的。
但是,理想状态,不是那么容易具备的。
打个比方来说,用狙击枪射击目标,理想状态,应该是百发百中的,可是,影响射击的因素很多,枪械精确度、地心引力、风向、大气湿度、狙击手训练程度,等等等等,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结果。
射击是一门技术,占卜也是一门技术。
所以,占卜,虽然从理想状态来说,应该是百占百灵,但在实际运用中,也总有不应验的时候,影响占卜结果的因素,比如占卜术本身的缺陷、占卜师水平的高低、占卜时外界的干扰、信息的准确程度,等等。
好啦!
对《易经》的介绍,我们先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