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老子和庄子对认知和知识之间的矛盾

佚名 次浏览

摘要:老子和庄子对认知和知识之间的矛盾,也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蒙”卦所代表的就是智慧、知识、文化、认知、教育等这一类的内容,可以统称为文化知识。

南怀瑾老师:老子和庄子对认知和知识之间的矛盾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四维时空的局限下进行的,无论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还是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不管是对外在世界的改造,还是对自我世界的改造。

人在对外界世界和内在世界探索过程中得到了理性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认知;人又将他的认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了公众的认识,这就形成了知识,知识又形成了文化。

伏羲创立的八卦就是他在对世界的探索过程中得到的认知,他把这个认知画成了八卦图,八卦图得以流传就成为了知识并形成了文化。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其意”,八卦图中包括了伏羲所有的认知,但后人学到的只是八卦的知识,却很难得到伏羲的认知,所有对八卦的解读易经中关于文化的定义,都是希望能完整、全面地表达出伏羲的认知,但伏羲的认知只有和他具有同样感悟的人才能领悟。

知行合一

知识和认知之间的距离,就形成了知识和认知之间的矛盾。有知识不代表有认知,有时反而阻碍认知,佛教中的“知识障”就是此意;有认知不一定必须有知识,六祖惠能就是这样,他出生贫寒,不识一字,却能顿悟成佛。

老子和庄子对认知和知识之间的矛盾,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南怀瑾老师:老子和庄子对认知和知识之间的矛盾,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表达了他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关于道的知识,并不完全能够表达出真正的道和他心中的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一个一生都在追求知识,但从来不追求认知的人,一定是一个可悲的书呆子。

古人说:“识字但不识事”,就是讲虽有知识,却没有认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就是针对明朝当时的学习风气而提出的改变策略,学习在于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得到自己的认知。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就是孔子对礼的认知。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的存在有体也有用南怀瑾老师:老子和庄子对认知和知识之间的矛盾,知识是体,改变世界、改变社会、改变个人是其用,能够改变世界、改变社会、改变自我的知识就形成了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什么?

《易经》蒙卦《彖》说:“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蒙卦,山下有危险,遇到危险知道停止,就是知识。】

“蒙”卦所代表的就是智慧、知识、文化、认知、教育等这一类的内容,可以统称为文化知识。山下有危险,如果知道危险,却不知道躲避,那么他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只有知道危险并且知道躲避才是真正知道。

文化知识的作用是什么?

《彖》说:“蒙以养正,圣功也。”

【用智慧培养正道,这是圣人的功劳。】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文化的功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先用文化改变人,然后通过改变后的人组成的社会去改变外在世界,这就导致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个人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具有共性但缺乏个性,更注重群体的生活而缺乏独立、自由的精神;西方文化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先改变外在世界,然后再改变人与社会,这就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培养出来的个人更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缺乏团队精神,追求个性生活,更具独立、自由的精神。

改变外在世界需要科学,在科学没有发展起来之前,通过改造人,让人形成团队的力量更加有助于改变世界。西方文化缺乏团队的精神,因此,西方在中世纪时期落后于中国也属正常,但工业革命之后,科技得到发展,东西方的地位进行了互换。

改变内在世界需要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因此,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人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人文思想更加发达。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如何才能改造人的内在世界?

《易经》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知识的作用,在于用它来约束人的行动,从功用上来讲就是枷锁,但以此为手段不利于未来。】

《象》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山下有泉水流出易经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是蒙的象。君子见此,要用有结果的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德行。】

文化知识作为工具,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从知识得到认知,从而提高个人的德行,这是君子的做法;另一个方面,一味崇拜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就会成为人的枷锁,这是普通百姓的做法。

成为枷锁的知识就是风俗、礼仪、道德规范、政策法规等,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的封建礼教。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无论是迷信、宗教,还是风俗、道德、名誉、地位等都是文化,这一类文化的特征是社会性的,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社交、尊重需求的延伸,一方面是人物欲的膨胀和延伸,另一方面是政治的需要和精神的俗世化。

这些文化知识一方面能让一部分人从中受益,成为了拥有刀俎的人,但另一方面却将更多的人囚禁于无形的枷锁之中,成为了他人刀俎上的鱼肉。

可悲的是,刀俎上的鱼肉并不因成为鱼肉而悲哀、愤怒,反而乐在其中,甘于牺牲。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争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这就是知识的两面性给人带来的悲哀,它既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也能让人变得更愚昧。

《易经》蒙卦六四:“困蒙,吝。”

【困在知识之中易经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前途堪忧。】

南怀瑾老师:老子和庄子对认知和知识之间的矛盾

愚昧之山

美国导演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启示录》就反映了就是这种文化状态下的愚昧与残酷。印第安人并不是没有文化,但他们的文化迷失在神灵崇拜之中,成为了愚昧、野蛮的动物,当他们砍下一颗颗俘虏的人头时,他们也进入了愚昧之山阶段。

乾隆皇帝号称十全帝王,他自负、自傲、自大,自诩为千古一帝,有道明君,但正因为如此,其也身处于愚昧之山而不知。当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带来了大量的科技产品,乾隆却将这些科技产品视为“奇技淫巧”,并回复了一封傲慢无知的信件。

南怀瑾老师:老子和庄子对认知和知识之间的矛盾

被思想束缚的人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伟大如苏格拉底依然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刚刚进入知识世界的人往往为自己学到的知识而骄傲,这本不是坏事,但当一个人固执于自己学到的一点知识,并用这一点点知识封闭了自我,那他就开始走上了愚昧。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孔子如此伟大,依然如此谦虚,而这种态度正是走出愚昧之山的法宝。

《易经》蒙卦六五:“童蒙,吉。”

【像儿童一样学习的态度,吉利。】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个儿童一样的心态,用心去感受世界,用心去接受世界,不管他是有知识,还是无知识,他都不会是愚昧的。

【原创文字,盗用必究!欢迎阅读、点赞、转发、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