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没有文字传媒的年代,民俗几乎包罗了社会知识文化的一切,后来由于古代哲学的渗透,医学理论雏型形成,又由文字作为载体在社会中传播,自此医学便从民俗文化中脱颖而出。主持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医药与中华文明”子课题——“中医药学与中华美德”研究。
中医学根植于浩瀚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得益于历代先民留下来的精神观念和生活习俗。 从民俗学而论,有人的地方就有风俗,而无论是物质生产方面民俗,还是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民俗,都与医药相关。诸如行医“坐堂”、悬壶济世、或是串雅铃医,它本身就有一套行业习俗;又如中药的采集生产活动就包含着民俗传承事象。人类物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上的人生礼俗、岁时节令风俗,以及关乎疾病的诸多俗信与禁忌,这些民俗内容都与医学密切相关。 从中医学发展而论,原始医药与民俗同源中医学根植于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人类*初的医疗卫生经验是依赖民俗文化载体而传承的。在没有文字传媒的年代,民俗几乎包罗了社会知识文化的一切,后来由于古代哲学的渗透,医学理论雏型形成,又由文字作为载体在社会中传播,自此医学便从民俗文化中脱颖而出。丰富的民间医术、民族医药与中医学相辅相成中医学根植于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互相吸收与促,形成我国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医疗传统。 因而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更利于认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总书记指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民俗中挖掘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在民间普及中医药,让中医药核心价值熔铸在人们日常生活、养生保健、医疗卫生等活动之中,在百姓日用人伦当中可见、可闻、可感,在现实生活中眼、心、脑。认识民俗与中医药的密切关系,让健康中国概念变得更“地气”、“贴民心”。
【作者】
周晓菲 1968年9月生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周易文化与中医学读后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学科“中医文化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周易文化与中医学读后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学术骨干。主持201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医药与中华文明”子课题——“中医药学与中华美德”研究。国家汉办委托课题“2015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际传播教育科研专项”《中医文化名家讲坛》。已主笔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中医医德规范研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研究》《中医医德评价与推广体系研究》等周易文化与中医学读后感,主持北京市*共建项目《中医药文化中小学校本课程知识体系及路径研究》,参与国家973项目《基于认知科学的中医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子课题的研究。论文《中医医德伦理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获全2010年国首届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子课题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