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中国传统(图)

佚名 次浏览

摘要: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它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有学者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我们当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3、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正是这些不同,才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远丰厚的人文追求,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1.: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中国传统(图)

1.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

人文学科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这一点看来已不容易引起争议,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文化就可定义为一种人文性质的文化、或一种“内在超越” 的文化,以区别于西方及印度、阿拉伯世界具有较强宗教色彩或者说“外在超越” 的文化。

我们也许可以从下面的两层意义上,去理解上述确定中国文化传统特征和性质的尝试: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文化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的神话、巫术、或如梁漱溟所说很早就相当理性、相当成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后来也没有像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一样进入由一种超越的宗教、至高的人格神君临一切的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明显的宗教超越的特征,而是始终将自己的思考限于人世间,尤其是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此世所能取得的精致的文化成就,而对垂直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扩展的、征服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不甚注意,所以,不仅系统的神学教义相对阙如,系统的自然科学也不太发达。

古代“人文“一词不太用,但“人”、“文”两字却用得极多。我们尤其要注意这“文”字。

相对于商人,周人重“文”是一转,相对于尚武的“士”,孔子着重培养尚文的“士”,使“士”阶层“文化”又是一转。儒家之学也就是人文之学,儒家之教也就是人文之教,且很早就与宗教脱离,被理性化,以人为中心,注重历史、文学,有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意味。

在这种人文学术的笼罩之下,正如上述,不仅神学、自然科学不发达,乃至社会科学也被包裹在人文学术之中而未有独立长足的发展。我们把握“人文学科”的概念可以从中国传统学问开始。

传统中国的学问常被称为是“经、史、子、集”:“经”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加乐,但乐经实不存)、七经(五经加论语、孝经)、九经(一说五经中礼分出三礼、春秋分出三传为九经)、十三经(以上说九经再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是历史,其主干是正史;子主要是先秦诸子;集是各家文集,以文学为主。

而这四个方面又是打通的,其大要可以说是文学、历史、哲学。古代一位学者对这四个方面都要涉猎。

古代中国的学问主要是一种人文的学问。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确实是以现在人文学科的基本科目——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为核心的:它保留有世界上最丰富和悠久的成文的历史典籍,从远溯三千年以上的正史到各种地方志乃至家谱;它有非常典雅和精致的文学宝藏,尤其是表现在诗歌方面;它也有深刻和富有洞见的哲学思考,还有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的精品。

甚至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性格都相当程度上被“人文”化了,在世界进入近代社会之前,它是在其人口中识字者比例最高的一个民族,政治的主要职位都由读书人占据,这些读书人所读的书主要是人文典籍,在社会上也普遍有一种对于读书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艳羡和尊敬。但这也并不是说中国文化自文明发轫以来就是如此,塑造了中华民族这种性格的、最重要的历史变化是发生在周朝,并一直下延到春秋战国时期。

周以前的殷商看来还是一个相当虔信天帝、鬼神、巫术、生命力洋溢、文化上则相当粗犷和豪放的时期,。现有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教”、“学”等字,但当时的殷商贵族一般只是“习武”和“习乐”,并注重生命的享受,乃至少有节制而趋于极端,举一个例子,他们喝酒看来是常常喝得昏天黑地,在商纣王时,不仅是王室“酒池肉林”,下面也是酗酒成风,以致到西周时,周公还敦敦告诫康叔一定要戒酒,不要学商人酗酒丧邦,说“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尚书·酒诰》)。

到西周的时候,统治者则开始建立一种“亲亲”色彩很浓的宗法等级制度和礼乐文明,并越来越具有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例见后来在贵族之间交往中相当流行的赋诗、观乐、有辞、有言的风习,粗犷豪放的习惯越来越受到“礼文”的节制,这一转变之得失,自可见仁见智,但上层阶级的风习和民间的崇拜确实由此受到人文理性相当充分的洗礼。这时上层贵族的文化主要表现为“诗书礼乐”,而其中“礼”又可以说是一个总名,一个概括。

“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从实行者来说,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等级制到处都有1.: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中国传统(图) ,在世界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等级制是一种普遍的制度形式。

然而,中国古代等级礼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理想形态含有一种精致、文雅和细腻的意蕴,即孔子所谓“文质彬彬”下的“彬彬有礼”。春秋时代早期的世家贵族们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这种意蕴。

虽然春秋时代的贵族文化,至少在孔子之前的时期,主要并不表现于典籍和艺术品的创造之中,而就表现于他们的言行、尤其是赋诗、观乐及各种礼仪活动之中。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揖让进退,歌呤讽咏,俨然就像是一种艺术品。

1.: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中国传统(图)

那是尚未衰弱和堕落的贵族的一种艺术。[i] 当然,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从那生活中最终凝结成形的一些突出人格和德性。

总的说,传统社会是相当重质而非重量的社会,是主要追求人的优秀和卓越而非主要追求人的广泛平等的社会,在道德上则是更为尊崇人。

2.急求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

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易经文化可以传授给外国人,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

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3.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人文) 怎样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 中国文化

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中华民族: 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 中国传统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 目的和意义

(二) 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3、广义文化是由哪几个层次构成的?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4.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杂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启蒙读物《千字文》中的句子。

《千字文》是我国南北朝时南朝梁的周兴嗣编写的一部文化经典,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评价很是不错。 这部经典4字一句,共250句,一千字,没有一个重复字,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

书中的知识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历史,从农业生产到发明创造,从做人做事到言谈举止,从宫墙建筑到名山大川等等。我们今天读它,仍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既长知识,又明道理。

为了开创“读本体”文学样式,苏叔阳将儒家的人文关怀、历史的求真精神与文学的温情想象注入《中国读本》,让这本红色读本燃烧一个有良知的国人情怀,让这本书写着伟大民族心灵历程的“飞翔的书简”,感动着国人,也感动着世界。 愚以为,这就是我们学习并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范本和样式,其中涵盖的内容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若细细考量“中国传统文化”,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们首先应该明了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它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有学者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我们当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1、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

2、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孟子曰:“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

3、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4、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

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21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其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

1.: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中国传统(图)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与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为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常态的、规范的甚或是幸福的生活。

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就显现出来了。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当前,我们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风日盛,各种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纷纷开设专栏、专题、讲座,可谓多管齐下,名利双收,国人也受益不小。

这都没错,因为这是好事。但是,我们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时,可别误入或掉进了“三大陷阱”里面去。

第一个“陷阱”:建立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所要继承的三个传统是: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1949年以来毛泽东时代的传统,继承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的传统;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概念就表明它的含义就是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

这是某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提出来的。我们说,“这是一个绝对错误的政治纲领”。

原因有二: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传统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汉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派作为一个国家建立基本制度的根基,这个提议本身就是荒唐的。其次,这是对世界发展全局缺乏了解的片面之词。

有学者分析说,从罗斯福新政以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开始融合。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十分严重,为了挽救其制度,罗斯福提出四大自由:。

5.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论文 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的易经文化可以传授给外国人,其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即“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胸襟和气质,但也存在着种种不足,最主要的就是作为一种价值思维方式所具有的不合理所带来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性、及儒家伦理发展中的非主体性。

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其发展的历史,就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愈悠久其传统文化也就愈雄厚。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 ,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自古以来造就了的特有的、优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的集中表现,用古人的话来说,在于“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胸襟和气概 。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周易?易传》:“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句话的前面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主张国人君子要学习天地之势,掌握阴阳之理。天属阳,代表刚健、有为、进取 ,所以君子要学习“天行健”,永远自强不息;地属阴,代表诚厚、宽容、顺达,所以君子也要效法“地势坤”,有大地一样的胸怀,以“厚德载物”,能够包容和负载多种多样的世事、人生、物类 ,使之相互和谐,生长繁息。

显而易见,在社会生活中,以博大的气势,造就“厚德载物”的环境和条件,是造成勃勃生机和万千气象的前提。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 (形象 )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 (人 )材 (物 )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

以“厚德”载万物,兼容天下,故总体上似无“定形”;由于“固无定形”而能容纳“多形”,时时吞吐吸纳外来之物,壮大丰富自己,故能看似“无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用“大象无形”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点,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生机无限的伟大精神气质,是非常贴切的。

可以说,“厚德载物”和“大象无形”,正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气派,是一个有志于肩负人类历史重任的伟大民族共同体所需要、所应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风格和整体面貌。

6.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的3000字论文 急求

我越来越忧思:中国传统文化正日益受到现代化的威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其历史进程中不断建构而成的。是数千年来无数先贤达人大智慧的结晶。所蕴涵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的进步。正是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基础而成就的。高楼、汽车、网络……(还有拥挤和污染),在人们日益追求现代化的同时。那远古的、能给人启迪的、创造了实际价值的传统文化,愈来愈被淡化了,甚至快被部份人遗忘了。 文章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进程 现代化

诺索夫约1O0年,考察的内容及范围也远超过18世纪以前的任何一位地理~.Zl-学家。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其篇幅远超过世界巨著《马可-波罗游记》。其成书时间早成洪堡《新大陆热带地区考察记》约15O年,早于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约200年。他对岩溶洞穴的考察及形成原因的探索,比雷米索夫早约70年;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以及使用专门的地质学名称描述地质现象,早于爱士培尔约150年,早于罗曼约200年;对火山及火山喷出物浮石的考察,比莫洛对雄茨威火山的考察早了70年.比哈顿提出岩石起源的火戎论早了一个世纪……他是一位杰出的、了不起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他在地理方面的贡献,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包括那些开着越野四驱、肩扛现代高科技设备的地理工作者)!上述所言的地理地貌地质等奇观.在边陲云南均存在,现在已全部开发成旅游景点。他严谨踏实的地理探究,给云南人民带来了实惠,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红土地上的人们深深缅怀他,到处都有他的塑像,并借各种方式纪念他的丰功伟绩。这些年,我痴迷于摩托车,更喜欢独自驾车长旅,也正是追随徐公的足迹,意在地理知识上有所获;也和徐公一样,白天背着设备旅行,夜晚则走笔为记……徐公探究地理,我则侧重“人文地理”的写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获益不浅f通读《徐霞客游记》,我不得不说的遗憾是:徐公对现在从上海到西藏樟木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线周围数百公里的人文地理探究太少了,尤其是“大香格里拉”。

最初我心中始终有一个结,这个本应由徐公提出的命题,却由18世纪的西方外国人提出……318线,这是一条中国、乃至世界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盆地、高山、湖泊、海子、冰川、雪山……优美壮丽同在.幽景旷物并存。而处于横断山区的“大香格里拉”.则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大自然赋予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气势磅礴的雪山、巍峨耸立的峡谷、浩荡奔腾的大河、如镜似玉的湖泊海子、苍凉雄奇的城堡、古朴独特的民居……然而在明代,徐公只能骑马、乘船或步行,对于杀机重重的318线,他或许不知有这些佳境,自然也不可能做细致入微的探险工作。他也是人!假如当初他了解这些.那么他的“滇游”记载会更加生动.他会在滇池呆更长时间。《徐霞客游记》文风朴实,文字清新.最感人处在于对当地的地质等描述全是真实的记录一“滇游”中的地方,我大多去过,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许是行前仔细再读《徐霞客游记》的缘故吧。我也读过不少摩托车爱好者的旅行文章,他们最爱用的词是“征服”二字。我替他们难过,面对冰雹、雪崩、泥石流等等,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多么无助与无奈。“征服”应属伟大的壮举之范畴,这与徐公的治学严谨比起来.是在吹牛了——起码不实在!我自小苦练形意、Jk.~l-、少林等功夫.身体壮得像牛——至今不知感冒为何物,也常自比为匈奴族的后代.可在雅山的洪灾面前,我手足无措,也只能仰天长叹!与纪念馆毗邻的“升庵祠”里,曾住过一代“名囚”杨升庵,徐公是地理史上的奇人,却对杨公恭敬有加,喻为“导师”。

在建水1.: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中国传统(图) ,杨公所居为福东寺(小桂湖),徐公驻足在接待寺(两寺相邻)。徐公也数次到过高蛲,这就是政府为何要将纪念馆建在“升庵祠”旁的原由。徐霞客不仅开了近代地理学的先河,其探求真知的科学精神,诚挚的爱国情操也成为我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发扬徐公的探究精神。既不能以牺牲人类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也不能牺牲各民族群众的物质利益去孤立地谈“保护”。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一件大事!我无为,却视杨公、徐公为先贤达人……

7.中国人文特色是什么

一、重人轻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共同关心的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此即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之谓。中国传统文化凝神注视的是人间的是非和寿夭,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来生,则很少加以关注,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轻鬼神、重人事的突出特色。儒家是一种道德信仰,是对完美人格和祥和政治的追求,不是对神仙,对方术,对上帝、对权力的崇拜。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主张“尽人事,知天命”、“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具有宗教的精神而无宗教的痴迷,具有文化的包容而无会党的伐异。

二、重道轻器 传统文化所谓的“道”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理想、道德准则等,概括地说,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器”是指具体事物和名物制度。

孔子强调“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其中固然有人格不能偏向一端的含意,但同时也流露出了“知人”压倒“知物”的倾向。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在孔子那里中国的易经文化可以传授给外国人,感性欲求(谋食)与理性追求(谋道)二者之间,后者处于优先的地位,一旦“志于道”,则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达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孔子称赞其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三、民为邦本 “民本主义”的观念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说,人民只可亲近,不可威狎,因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

孔子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人为本、重民爱民,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把“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作为仁人君子之道而要求统治者遵守。孟子认为仁与不仁是国家兴衰存亡的标志和依据,提出 “民贵君轻”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要求为政者:“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正是这些不同,才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远丰厚的人文追求,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传统文化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存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超前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文关怀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