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及名词解释(2017)

佚名 次浏览

摘要:三、论述题1.你是怎样认识《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的?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周易》为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模式与思想原则奠定了基础,它既包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工具理性所掌握的自然知识,又含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理想。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及名词解释(2017)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2.宗法制度:中国古代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它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3.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我国封建史学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统观念,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②汉代经营西域,佛教得以传入中国内陆;唐代更设治西域,使中印通行,两国传法、求法人士往来不绝于途。过程: 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②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③到隋唐后,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推动随便流。唐宋之际,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由并行合流而合一,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10. 简述隋唐时期佛学中国化的特点①把中国道家和玄学的本体论与印度大乘佛教的以空、真如或佛性为本体的宇宙论会通结合,并依据般若中观学说的"不二法门",提出现象与本体圆融无碍,"真俗不二","体用相即"的佛教哲学。②依据色与心、能与所、正报与依报不二的理论,把本体论与心性论融会构通,认为真如佛性不仅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和本体,而且也是人的觉悟基因,在论证中又吸收了儒家人性论的思想。

③发挥"真俗不二","即烦恼是菩提"的理论,主张出世不离入世,生活日用即为佛道。④把儒家的善恶伦理规范和道德说教,吸收到佛教中的最通俗最易于为民众接受的善恶报应和轮回的说教之中,在统摄人的精神世界和制约人的行为方面起到了儒家所起不到的作用。⑤受中国宗天法祖,以父系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一方面把佛教教团看作以“释”为姓的大的家族,僧尼自称“释子”,彼此为兄弟姐妹,另一方面又在各宗各个寺院建立具有严格上下等级的传承嗣法制度。【(1)佛学主流由般若学转向涅槃学。道生的学说,特别是他的涅槃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佛教思想,其佛性学说和中国传统的人性论相契合,因而逐步流传开来,到隋唐,成为主流。(2)“因缘”与“自然”的结合。隋唐之际的佛学界已经不再从“空”、“有”对立的角度看待“因缘”与“自然”的对立,而是企图超越这种对立。(3)本体论的实体化。为了使般若学说不至和承认佛性存在的涅槃学相矛盾冲突,各佛教宗派对般若学说作了理论上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是使佛学在哲学本体论上走向了实体论。(4)“无情有性”:佛学论的发展。隋唐时期的佛学论强调了人自身具有成佛的根据,并不认为人人都能把成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只有清除自身的各种“业障”才能成佛。

】11.简述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① 是曹魏正始时期。玄学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易》《老》为理论论据,盛倡“贵无”,鼓吹“言不尽意”,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为门阀士族利益服务;② 是西晋初至元康时期。玄学家以竹林名士阮籍、嵇康为代表,思想上与何王学派对立,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庶族寒门的利益;③ 是晋元康时期。玄学家以裴頠为代表,提倡“崇有论”,反对“贵无论”;④ 是晋永嘉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是玄学的综合和完成时期。三、论述题1.你是怎样认识《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的?价值:《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周易》提出的许多主张,都是从统一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治目的出发的。不少思想原则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地位:《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三千年来,注释、阐发、评议《周易》的著作,共有三千多种,平均每年有一种易学著作传世,这是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为什么研究《周易)历久不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有过评论,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当前《周易》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文字学、考古学、哲学、政治、宗教、人伦、历史、文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天文、数学、物理、生物,还有医学、气功、武术等。《周易》为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模式与思想原则奠定了基础,它既包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工具理性所掌握的自然知识,又含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理想。《周易》阐扬的“保合太和”理想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周易)对中国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它为中国美学建立了理论基础。2.试论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这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他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设想的“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即所谓“分田制禄”。然后,由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这种生产方式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以私养公”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它是封建制初期带有农奴制色彩的剥削方式。孟子还把他这种通过正经界,“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死徙无出乡”。他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就是说,必须把劳动人民束缚在土地上,否则劳动人民就可能逃亡和起义反抗。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孟子虽说反对开辟荒地扩大私产,然而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还是比较重视的。他提倡“薄赋敛、深耕易耨”,要人们“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并且主张要给老百姓以一定的生活上的满足。这种重视生产,主张给老百姓以一定的生活上的满足的思想,对于当时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封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还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孟子认为,用“力”不能使人心服,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是公开地反对暴力,主张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孟子通过提倡“仁”、“义”的根本目的,是要人们不后其君,企图用宗法观念以维护封建制的统治秩序。

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论述有如下几点:①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孟子并不反对剥削,但他认为这种剥削不能超过民众所能忍受的一定的限度。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民众有了一定的生产、生括资料,掌握一定的谋生手段,“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当然就不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君主的统治也就自然平安无事了。②听政于国人。孟子认为,统治者注意倾听民众的意见,用人得当,刑赏有度,是有利于巩固统治的。他建议梁惠王参考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③与民同乐。孟子认为,一个君主,最起码要能保证国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孟子建议梁惠王“与百姓同乐”,又建议齐宣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使得银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使得“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是在提示君主们,用“与民同乐”的手段来争取民心,进而“得天下”。孟子的上述思想,达到了先秦民本主义的最高峰。这是与西周民本思想大不同之处。当然,归根到底,春秋战国时代的民本主义,还是从维护地主统治的长治久安目的出发的,与产生于资本主义大生产基础之上的近代“民主”,是分属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条件,不同理论范畴的问题,绝不可同日而语。

用所学知识论述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奠基的影响,并简要说明它们在两千年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历程。儒家: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六经之首,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法家: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

到了西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德刑并用,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但是,先秦法家对以后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和进步思想家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道家黄老学派盛行于战國中期到秦汉时代,绵延了数百年之久,影响很大。黄老学既关注治國也关注养生,既探讨政治哲学问题,也追寻从精神层面解决生命问题的方法。黄老学产生的契机和发展动力仍来自道家“救时之敝”的初衷。如何在理论阐明和论证“天下归一”的时代命题,以及如何于自由与秩序之间张力中进行哲学思考,乃是黄老学派最为关切的问题意识。其思想特色,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概括,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实际上,黄老学一方面继承了老子以来的“道论”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兼综儒、墨,杂糅名、法、阴阳诸家的思想,具有网罗百家、统一思想的气概。汉初统治者青睐黄老,推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取得了拨乱反正的效果,奠定了西汉长久國祚的基础,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之后,黄老学与诸子学术一样,日渐式微,东汉以后的黄老学转而沉溺于养生,已无复当年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致力于探究“君道…‘②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及名词解释(2017),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致使儒学到了宋代,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新养分。同时,唐宋以后的佛道二教也加强了三教融合。这种三教兼融、三教归一的趋向,构成了宋学兴起的又一文化背景。③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文化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④科举改革的影响。从北宋中期起,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立新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⑤疑经风气。唐以后,疑经成为儒家士大夫中十分流行的风气,并一直由北宋影响到南宋。疑经思潮的出现,表明学术界对汉儒传注经学的严重不满,反映了旧的经学形态面临衰落、变革的处境。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解经方法和新的经学形态,也就是注重发挥经典中义理的宋学。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观点:① 胡瑗、孙复和石介被称为"宋初三先生",是汉宋学术在转型期间开风气的关键人物。观点,一提倡儒家道统,批判佛老时文;二注重义理说经,批判章句注疏;三致力内圣外王,讲求明体达用。

这些都对后来的程朱理学和"濂洛之学"有着很大的影响。② 周敦颐,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易说》和《易通》。③ 张载为代表的“关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了“外王”与“内圣”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④ 程颢、程颐兄弟,第一次将“天理”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体的纯理念,为宋学确立了“理”本体。在充分吸取释道,融合三家思想,体贴出“天理”二字,构筑起宋学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的思想体系。⑤ 朱熹,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由于有了这样的万物生成观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六经之首,因此,朱熹认为要认识世界,找回“天理”,就可从分析万物下手,识其“气”性,最终得其“理”,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选择题1、1871年,泰勒 发表《原始文化》一书,第一次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物质、精神的 生产能力 ,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3、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新产品,包括一切 社会形态 。

4、 心态文化层 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5、中国大地上文明运动的核心区域是中原地区,它是借助于 国家权力 的形成。6、中国古代专制政体得以长期持续,与其紧密相连的是 宗法制 延绵不绝。7、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的 伦理性 。8、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以儒、释、道文化为主流,融会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主要文化形式的 动态 文化系统。9、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表达为“ 刚健自强、贵和尚中 ”八个字。10、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强调的是 人。1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中世纪以前以 神 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迥然而异,它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12、我国笛子的鼻祖是 贾湖骨笛 ,距今约8000年。13、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是殷墟出土的 后母戊鼎。14、现存青铜器中刻有最长的铭文的是 毛公鼎。15、周人祭祀祖先,与商人的“周祭制度”不同,实行的是所谓“ 昭穆之制”。16、周初“天命转移”思想直接启迪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人本主义 思潮的兴起。17、“天命转移”观念 宗教神学 从观念我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开始分离出来。

18、 敬天法祖 的宗法宗教构成中国宗教的主体。19、考古学家在河北磁山遗址发现大约8000年前原始先民遗存的灰坑中有 稷 的遗迹。2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整罐的 黍 类作物。21、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 麦 的炭化籽粒22、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类遗存,同时还发现人工栽培的 葫芦 籽遗存。23、礼乐中的 礼乐器 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24、战国时对官吏的任免是以 玺 为凭。25、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 轻刑罚 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26、 孟子 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27、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的 邹衍 。28、杂家是“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其代表性著作为《 吕氏春秋 》。29、扁鹊发明了中医四诊法,即 望、闻、问、切 四种诊断病情的方法。30、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篇就是按15个地区汇编而成的,显示了各地风土人情之异,倡 文化地域类分 的先声。31、战国时代“养士”思想的核心是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32、楚国孙叔敖主持兴建的 芍陂 是我国亘古以来第一个社会性的农田水利工程。33、楚文化中长于 幻想玄思 ,是其一个显著特色。34、 谶纬 经学,是我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35、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 李希霍芬 将张骞开辟的东西交通大道称誉为“丝绸之路”。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36、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出家修行,领悟到 苦、集、灭、道 “四谛”《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及名词解释(2017),以及“十二因缘”,终于觉悟成道,信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37、佛教以 缘起 解释世界、生命及各种现象产生之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8、 涅盘 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39、西汉宣帝时的 桓宽 根据昭帝始元六年)盐铁会议文献,著成《盐铁论》。40、东汉初年的王充所著《 论衡 》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41、《周髀算经》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高的方法,从而使 勾股定理 得以发现。42、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九章算术 》。43、《黄帝内经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44、《黄帝内经 》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45、崇无派认为万物之本为“无”,以 王弼 为代表46、崇有派认为万物乃自生,而另外无本,以 郭象 为代表。47、提出“三教可一”新经学主张的是 王通 。48、柳宗元认为宇宙是混沌的、运动着的 元气 构成的。49、为了未来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健全,《唐律》还专门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近亲通婚者以 奸 论,并强令离散。50、 陆羽 撰写成《茶经》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51、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薛聪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创造“ 吏读 ”法。52、 吉备真备 回日本国后,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片假名”。53、学问僧空海用汉字草体偏旁创造了“ 平假名 ”。54、日本现存唐招提寺,是唐代时东渡日本的 鉴真 主持修建的。55、7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上已经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中国史书上称之为 大食 。56、唐太宗时还从 印度 学习了把甘蔗熬成糖的技术,改进了中国的熬糖方法,制成了白糖。

57、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编纂的《大衍历》吸收了 天竺 术士瞿昙氏的历法成果。58、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 举孝廉 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得以确立,完成了从“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59、我国古代文化,以“安史之乱”为标志,使前两个时期形成的雄浑大度而又开放的文化气象转为 精致内省 的文化风格,60、唐中期的《春秋》学派在取舍三传和自我发挥时有一个基本原则,即“ 明王道 ”。61、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 道统 ,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63、孔颖达编撰“五经义疏”采取的是“疏不破注 ”原则。64、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由经学家郑覃主持全面校订包括“五经”在内的 十二经 ,并刻成“开成石经”,立于太学。65、北朝乐府民歌著名的有《敕勒川》和《 木兰诗 》。66、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 史评史论 著作,67、杜佑《 通典 》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68、《 元和郡县志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六经之首,李吉甫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地理书。

89、 传奇小说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脱离了萌芽状态而逐渐发育成熟了。90、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大辩论,这是我国 哲学史 上有名的“鹅湖之会”。91、北宋末年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是风俗画的杰出代表。92、 元好问 是金代文学集大成的杰出诗人。93、宋室南渡后,在金统治地区的杂剧,变名为 院本 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了成熟阶段。94、 金国 的汉族人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了全真、太一、大道等新的道教派别。95、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 毕升 发明了活字印刷。96、至元十八年(1281),元廷颁布 郭守敬 所制的《授时历》。97、 宋慈 于南宋理宗时撰成的《洗冤集录》15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98、北宋欧阳修的《 集古录 》,收集了历代古器物和石刻的铭文拓本40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研究专著。99、 《农桑辑要》 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100、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下诏在广州设 市舶司 ,作为主管广州港海外贸易的机构。

101、八思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了用吐蕃文字改制而成的新的蒙古文字,共有40多个字母,方形,后人称为 八思巴文字 。这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102、 八思巴文字 创制出来后,忽必烈下诏用这种文字“译写一切文字”,这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103、元人称基督教徒为也里可温 ,由中央崇福司进行专门管理。104、元代,中国旅行家在历史上第一次访问了欧洲,他的名字叫 列班·扫马 。105、元中后期人, 汪大渊 曾随商船出游南亚、东非数十国,著有《岛夷志略》一书。106、 摩洛哥 旅行家伊本·拔图塔于元顺帝时自印度至中国,回国后著有《伊本·拔图塔游记》一书,对中国南方经济、社会生活描述颇多。107、 天主教 教士孟特·弋维诺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到达大都,并长期居于大都传教。108、王守仁“心学”的主旨是“ 心即理 ”说和“致良知”说。109、王守仁“心学”的实行路径是“ 知行合一 ”。110、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主张本体即是工夫,近于“ 顿悟 ”。111、以邹守益等为首的江右学派主张由工夫达到本体,倡导“ 渐修 ”。

112、泰州学派善于“物欲合理”的大胆言论,反映了正在兴起的 市民 阶层的意愿。113、耶稣会士来华始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114、利玛窦 数学造诣较深,是介绍西方数学的第一个传教士。115、利玛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本数学著作是《 几何原本 》。116、利玛窦的《 坤舆万国图 》成为第一部让中国人了解世界地理的较为准确的地图。117、 牙行 的主要职能就是联系买方、卖方,促成二者交易,从中收取牙佣,它起到一种中介的作用。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