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讲座开始,胡志恒首先对“芜湖民俗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阐释。细说那些有趣的芜湖秋季民俗芜湖旧时就有乞巧、吃新、赏月、走月、摸秋、登高等习俗,充满了民间趣味,也成为此次读书会讲述的内容之一。
“爱阅之城共读芜湖”线下读书会第二场《芜湖民俗漫谈》
老茶馆里漫谈芜湖民俗
芜湖古城花街上的“老浮桥茶馆”,有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韵味。9月17日,秋高气爽的周末,一场读书会在此举行,也带领人们回到了“从前慢”的时光里。由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芜湖日报编辑部主办的“爱阅之城·共读芜湖”线下读书会第二场《芜湖民俗漫谈》,邀请了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编辑部主任、芜湖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胡志恒,为市民们讲述雅俗交并、兼蓄包容的芜湖民俗文化。
说饮食 道谚语
芜湖民俗特色鲜明、兼蓄包容
芜湖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气候温湿,四季分明,江河纵横,湖塘星点,水陆交通发达,这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芜湖在传统社会中形成了农业、渔业和商业三种谋生方式共存共荣的经济、社会格局,因此造就了芜湖民俗一些鲜明的特性。讲座开始,胡志恒首先对“芜湖民俗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阐释。
“芜湖民俗有江南水乡的人文气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江南文化为底色的芜湖民俗民俗预测,表现为日常生活的追新追先、饮食上的精细讲究、民间工艺的秀美精致……”胡志恒就日常“饮食”举例道,自古以来芜湖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芜湖人喜欢吃米饭,且喜欢以鱼虾等菜肴下饭。民间流传的“清明挂刀,端午品鲥鱼,金菊飘香螃蟹矶”指的是著名的“芜湖三鲜”:刀鱼、鲥鱼和螃蟹。芜湖话中也有许多相关的谚语和顺口溜,比如“虾有虾路,鳖有鳖路,蟹无路横爬”“鱼煮千滚,吃得安稳”“小暑鳝,赛人参;清明螺,抵只鹅”“菜篮子里放泥鳅——滑的滑溜的溜”。还有教育类谚语,如“泥鳅要捧,小孩要哄”“塘深能养鱼,胆大能容人”“船到江心补漏迟”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水是芜湖的灵魂,是芜湖地方文化的最主要载体。
芜湖民俗特色鲜明,同时也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特征”,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出趋同性。胡志恒介绍民俗预测,先秦时芜湖在东西方向上受过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的牵扯和润泽,有“吴首楚尾”之称。魏晋、宋元时,中原地区有大量移民南渡芜湖。1877年芜湖开埠对外通商以后,又受到当时西方教会文化、商业文化的影响。民国初期,芜湖的人力车夫、理发工、木工、砻坊雇工中有的来自山东、江苏、湖北及本省颍州、寿县、安庆等地。芜湖地域文化实际上是诸多地域文化交锋、撞击、融合的结果,必然对本地民众的民俗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芜湖民俗一方面仍葆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与外部又有了广泛而深入的触染和交融,并在这一过程中与他地民俗发生着趋同现象,这表现为一方面芜湖乡村民俗与城镇民俗日益趋同;另一方面,芜湖民俗与其他地域民俗也日益趋向同质化,所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乞巧 吃新 摸秋
细说那些有趣的芜湖秋季民俗
秋季,新稻成熟,瓜果飘香,正是丰收忙碌的季节,也衍生出了很多民俗活动。芜湖旧时就有乞巧、吃新、赏月、走月、摸秋、登高等习俗,充满了民间趣味,也成为此次读书会讲述的内容之一。
说起传统节日“七夕节”的旧俗,胡志恒介绍,当晚姑娘们会在院中陈设瓜果做乞巧会游戏,有的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忙提高刺绣、缝纫技巧;有的做穿针赛巧游戏,先穿完者为得巧;有的捉一蜘蛛放于首饰盒中,次日晨看网结的是稀是密或是否圆正,即可预测自己将来是笨是巧。还有习俗“吃新”,经过春耕夏耘,辛勤劳作,终于迎来了新稻收获的季节,将收获的新米,煮出喷香的新米饭,备上一桌丰盛的菜肴,全家老小齐聚一堂,开始了“吃新”仪式,在芜湖方村一带,这一岁时习俗流传已久。
“在过去,中秋之夜除了家人团圆宴聚、食饼赏月之外,芜湖一带还有一种有趣的风俗。”胡志恒所说的,是在中秋夜,年轻妇女们结伴郊游,携手拜月。山环水绕的江南农家,至中秋“爱阅之城共读芜湖”线下读书会第二场《芜湖民俗漫谈》,已是藤蔓攀附,瓜豆满棚。祈盼生孩子的少妇,便闭着眼睛于豆棚瓜架之间随意摸索。摸到南瓜,因南瓜音近男娃,便预兆生男孩;摸到娥眉豆,因娥眉古来即是美女的代称,便预兆生女孩;倘若摸得白扁豆,则象征夫妻举案齐眉,白首偕老。此即为民俗“摸秋”。她们在摸索中各得其所,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无穷的欢乐。
清代黄钺所作的《于湖竹枝词》,其中一首即吟“摸秋”:“纵偷为戏莫相蚩民俗预测,瓜压茅檐豆绕篱,生子居然南有兆,可知女亦是娥眉。”可见当时的热闹与情趣。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许多传承已久的生活习俗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爱阅之城共读芜湖”线下读书会第二场《芜湖民俗漫谈》,有些甚至开始退出人们的记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重新构建,越来越多的民俗失去了传承的场域、传承的内在动力和传承人。”讲座尾声,胡志恒也谈到了传统民俗的日渐衰落,芜湖民俗发生的嬗变是显而易见的,但他认为在社会巨变中,优秀的传统永远不会覆灭,地方传统民俗的核心、精华,往往得以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内涵丰厚的文化遗产,对传承、构筑某一地域的文脉,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记者 康丽 文 梅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