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明明写着神农氏与黄帝处在同一时代,共工与黄帝的玄孙尧帝处在同一时代。而在上古皇家典籍《古三坟》里,却说神农氏是伏犧氏的儿子,共工是伏犧氏的“右上相”。那么,神农氏是伏犧氏的儿子,为什么不也叫伏犧氏呢?另外,在黄帝时代的神农氏与炎帝并不是同一个人。
上古史之谜:氏的本义与中国古代贵族封号的关系
中国的“上古史”之所以一直没有被弄清楚,这与不知“氏”为何义有直接关系。
“氏”在上古时代,其实是指贵族的封号。“氏”的金文字形,画的是一个身体朝右,手臂比常人长出两倍的人形,其长手臂的中间有一个明显的大结,像是由两条手臂衔接而成的。其本义,是意指由上一辈承接下来的贵族。
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姓别婚姻上古史之谜:氏的本义与中国古代贵族封号的关系,以氏别贵贱”。例如:是谁生的?是不是贵族?贵的程度或高低?“婚”是指女子晚上出嫁前的地方,也就是指已婚女子的娘家。“姻”是指女子去依靠的地方,也就是指已婚女子的婆家,即夫婿的家。
也就是说,以“姓”可以查你的血缘关系。但“氏”就不一样了,它是指贵族的“封号”,是可以改变的,但也是可以继承下去的。
举个例子:
在《史记·五帝本纪》里,明明写着神农氏与黄帝处在同一时代,共工与黄帝的玄孙尧帝处在同一时代。这也使后来的一些学者误认为神农氏就是炎帝,还附会了一些传说。
而在上古皇家典籍《古三坟》里,却说神农氏是伏犧氏的儿子,共工是伏犧氏的“右上相”。而伏犧氏时代与黄帝时代上古史之谜:氏的本义与中国古代贵族封号的关系,却相差1700多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因为“神农”和“共工”都是贵族继任者的称号“氏”,神农是指神农氏,共工是指共工氏。
“共工”的意译,是指兼管着很多工作的人。在伏犧氏的时候,是专门负责为皇家服务的贵族世家,所以在伏犧氏当政的时候,就封共工为右上相,兼管更多的工作了。
所以,1700年后的共工氏家族的继任者,还叫共工氏。1700年后的神农氏皇室家族的继任者,还叫神农氏。
那么,神农氏是伏犧氏的儿子,为什么不也叫伏犧氏呢?伏犧氏又是燧人氏的儿子,为什么也不叫燧人氏呢?
这就是因为贵族继任者的称号“氏”,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改变的先决条件,就是这个继任者有了卓越的功德,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或者是这个贵族继任者受了皇命,被赐予了新的贵族封号,这个时候才能改。
比如:伏犧氏。
真实的伏犧氏的“犧”字,必须得有个“牛”字旁。凡是谈及“伏犠氏”的古籍,如果其中的“犧”字没有“牛”字边,你基本上就不用看了,那里记载的肯定不是真传史实,这也是判断伪书和被后人编撰的假书与失真的版本的重要依据。
“犧”是由没有牛字旁的“羲”和有长角的“牛”会意而成。而没有牛字旁的“羲”是由“義”字和表达语气的“兮”字会意而成。“義”是指应该有的善行,表达语气的“兮”字是指气语舒展。所以“義”与表达语气的“兮”字会意而成的没有牛字旁的“羲”字,是指被人们公认的非常应该做的事情。
没有牛字旁的“羲”与有长角的“牛”会意,则是指被人们公认的应该宰杀的猛兽。例如:猛虎如果伤人了,就叫犧虎,是指大家都盼着宰杀它。凶猛的野牛如果伤人了,就叫犧牛,也是指大家都盼着宰杀它。
那么,没有伤过人的老虎叫什么呢?还叫老虎,就不能去宰杀他。没有伤害过人的野牛又叫什么呢?还叫野牛,也没有必要跟那些不伤害人类的野牛过不去。
所以,“伏犧”一词,是由来于他降伏了很多被人们公认的应该宰杀的猛兽。
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就是因为他寻访到了铜矿藏的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武威市,打造了大量的金属武器,并率领勇士伏杀了犧虎,驯服了犧牛古易学,然后又大力发展推广了养牛业,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也正是基于他的这些功绩,他的父亲燧皇才赐予他独立的贵族封号叫伏犧,以让人们都记住他的功德。
因此,对伏犧氏所处年代的断定依据,就是得先找到玉器获得空前的快速发展的年代,也就是突然间有了大量玉器的年代,而不是刚有玉器的年代。因为在伏犧氏的时候已经有了金属,金属可以促进制玉。
而目前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的遗址,有红山文化遗址和安徽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的考证年代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5500年前。凌家滩遗址的考证年代是公元前33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5300年前。“经古玉专家利用先进的立体偏光显微镜,对上百件凌家滩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和测试,发现当时的凌家滩人已经用上了高超的冶金技术”。
所以,根据上述考古旁证和《古三坟》的记载,伏犧氏所处的年代,应该是在公元前36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5600年前。
而对黄帝所处年代的断定,就相对简单多了。因为自黄帝以后的历代帝王,在《史记》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只要往前推就可以算出个大概来了。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3900年前。黄帝的学问,最初就是来源于他的父亲少典。如果按字义解释,“少典”就是指很少的需要用双手捧着的重要的典籍。因为“典”的本义,就是指需要用双手捧着的重要的典籍。所以,“少典”是官称,指看管皇家少量重要典籍的人。也就是说,在伏犧氏去世的1700年后,《古三坟》中的《太古河图代姓纪》、《天皇伏犧氏皇策辞》、《连山易》、《归藏易》、《神农氏政典》等这几部皇家典籍古易学,都是由黄帝的父亲负责看管的。黄帝的经纬之学也就是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创立的,这个在《古三坟》中也能得到证实,《古三坟》也只记载到黄帝的著作《轩辕氏政典》。所谓“仓颉造字”,实际上也是黄帝命令仓颉进行的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造字。
而从黄帝的姓氏“公孙”来看,黄帝的祖上应该是辅相的后代。在当时,能够称作“公”的,一般是指辅相。地位和权利虽然很大,但爵位只是一般的侯爵。因其辅相的地位,也常被另称作公爵。其实,其在册的爵位还是侯爵,也有自己的封地。这与后世王朝的爵位区别很大。黄帝的父亲也并不是爵位的继承人,因为他只是看管皇家少量重要典籍的人。也就是说,黄帝至少还得有一个继承爵位的伯父,而且黄帝最初是继承了其伯父的爵位,这也说明他的伯父没有儿子。
那么,伏犧氏的真实姓名叫什么呢?
伏犧姓风,很可能叫风昊天。所以后来他登基之后,人们也称他太昊、天皇。因此,日本皇家自称为天皇;韩国人的名子带“昊”者居多,这都是有文化渊源的。现在的很多“风”姓人氏,也都是伏犧氏的后代。
而“神农氏”这个贵族封号,是伏犧氏赐与他年幼的儿子的。因为他是老来得子,在他年老的时候,人口增加了很多,在他晚年的时候,他只是把养牛业推广到了各地,农业虽然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但他已经没有时间做了,所以“神农”这个氏号,就是希望他的儿子将来能够显著的有成效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因为“神”字的本义,就是指“闪光的有威力的改变或变化”或“有成效的改变或变化”、“显著的改变或变化”。这也是伏犧氏临终前对他年幼的儿子的鞭策。
到了1700多年后的黄帝时期,“神农氏”和“共工氏”这两个贵族称号一直还在承袭,这也说明在这1700多年里,这两个贵族的历代继任者,没有出现过一个有过大的功德的。
实际上,“氏”大多数还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如:有邰氏。“有邰氏”就是指拥有“邰”这个地方的贵族家族的继任者。“邰”也就是现在陕西武功县西南一带。再如,大彭氏。“大彭氏”是指拥有彭城这个地方的贵族世家的历代继任者。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最初被封为大彭氏的人古易学,就是彭祖。大彭氏这个贵族封号一共承袭了800多年,而不是彭祖活了800多岁。这都是误解。
另外,在黄帝时代的神农氏与炎帝并不是同一个人。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也记载得很清楚。神农氏和黄帝都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属古梁州,都城叫阴康,是皇家正统。而炎帝居住在古扬州一带,在最南方面朝大海。
所以,黄帝后来出古梁州平定四方。被诸侯奉为上天之子时,也不敢称皇,一直到周朝只称天子。黄帝死后也没敢葬在古梁州境内,而是选择了紧靠古梁州的桥山。
现在,甘肃天水已经挖掘出来的部分大地湾遗址,就是伏犠氏的先祖有巢氏氏族时期的遗迹。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因为伏犠氏当时也居住在这一带。
详见我的著作《玉圭古易学》(孔夫子旧书网)。(玉圭学派 独家版权 绝无雷同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