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传承主要分为两部分,人际传承和书本传承,由此可知,中华文化传承的两大文化载体:汉人与汉字。尽管书籍承载了太多的民族记忆,但仍旧只记录了极少的一部分民族文化,而随着文化不断发展,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广大人民才是民族文化的最大传承者。以《易经》为纲,传承经典,复兴国学。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书籍正是历史的记忆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也许有人会质疑这句话,但这句话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代的交替兴衰都有广大人民的不断参与,这是个客观事实。即使是近现代很多全新的发明或革新,也势必要经过广大人民的检验,但凡绝大多数人民不认同的,都会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时空中,而那些留存下来服务民众的,也自然都是广大人民认同并支持的。所以,只有广大人民才能决定历史的最终走向。
论证一句话是否完全合理,可以正面反驳它,也可以将更合理的结论公之于众,如此一来,谎言自然被击碎。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自然早已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的血脉之中,又岂是南宋末年“崖山海战”时以身殉国的数万义士可以完全承载的?
“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时代背景如下,崖山海战是南宋与蒙古的最终一战,此战以蒙古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与此同时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书籍正是历史的记忆,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数万军民义士跳海殉国。
“文化”传承主要分为两部分,人际传承和书本传承,由此可知,中华文化传承的两大文化载体:汉人与汉字。
首先,我们来谈谈汉字。书籍是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易经与传统文化复兴的意义感悟,而文字则是构成书籍内容的信息载体,所以,汉字是否流传下来是中华文化是否断层的一个重要标志!试想想,如果汉字在
崖山海战后受到大规模整改,我们当代人又是如何通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的呢?这些典籍可都存在于“崖山海战”之前!
历史是有记忆的,书籍正是历史的记忆。当我们这些中华子孙仍旧能够徜徉于两三千前的古籍内容中,汉字仍旧能够穿越古今将我们的思绪与先贤圣哲的智慧相碰撞时,很容易确定的是,汉字仍旧是数千年来维系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纽带,从未被恶意大规模修改过。
不得不说,文化传承最全面、最重要的载体仍旧是人!
尽管书籍承载了太多的民族记忆,但仍旧只记录了极少的一部分民族文化,而随着文化不断发展,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广大人民才是民族文化的最大传承者。
真正的旅行者若想深入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气息,必然不会死守在图书馆里阅读当地的地方志易经与传统文化复兴的意义感悟,而一定要深入民间去体验生活。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既有上层阶级代表的雅文化,也有广大中下层代表的俗文化。而数千年来,哪怕历经战火饥荒,哪怕爆发大规模瘟疫,汉人族群也长时间维持在千万级别的人口规模,如此庞大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足以确保民族主体文化的经久不衰的传承,当然了,难免有些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也会逐渐被历史所淘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书籍正是历史的记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优胜劣汰而已。
据大概统计,南宋人口峰值在8000万左右。即使后期历经战乱,人口损失严重,崖山海战之时想来人口规模也应该有数千万之多。以如此大的人口规模,即使当时数万投海殉国的多为高人名士,又如何能够将主体文化完全断绝?难道当时足以代表雅文化的文化人全部跳海了?可能吗?民间的俗文化有几千万百姓传承,更不会有断绝的可能!
如果再从元朝统治者的统治理念上进行观察易经与传统文化复兴的意义感悟,整个元朝不足百年,而历代元朝统治者并没有对当时民间的主流文化进行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干涉,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当时是冷兵器时代,最能体现人多力量大,又是少数族群统治多数族群,更兼低文化族群统治高文化族群,仅仅是防止蒙古人严重汉化已经是极为不易了,更遑论行事过度激起民间大规模反抗,那只会更早结束元朝的统治。
综上所述,即使经历了“崖山”之后的蒙元统治,汉人的人口规模仍旧维持了可以完美进行文化全面传承的巨大体量,且没有来自统治者的大规模高压阻力,而且汉字的存在更是有助于保持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所以,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分明是恶意制造历史错觉,打压中华文化自信的无稽之谈!
感谢阅览《明境国学》
您的关注转发是我持续发文的动力。
西化侵蚀传统,文化急需重振!
以《易经》为纲,传承经典,复兴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