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易》之经与传的标注与方法

佚名 次浏览

摘要:古经中的内容本文标注为《易经X卦》;孔门进行解经的传,本文标注为《易传X传X卦》或《易传X传》。朱熹:《周易本义艮》(卷之二)。”观其山火贲卦之卦象,即可寻出“人文化成”的易经渊源与深邃内涵。

东岳:《易》之经与传的标注与方法

东岳论丛Aug.,.36No.82015()论点集萃《易传》“人文化成”思想及其价值(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作者简介]张颖欣(1979-),女,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东岳:《易》之经与传的标注与方法,法学博士生。本文针对《易》之经与传的标注,采取的是经传分离的标注方式。古经中的内容本文标注为《易经X卦》;孔门进行解经的传,本文标注为《易传X传X卦》或《易传X传》。当前虽有部分学者将经传合在一起,但是本人认为人文化成出自周易哪一卦,经与传虽有渊源联系,但是毕竟存在成书年代不同、内容不同、地位不同等较大差异,因此主张经传分离。李鼎祚:《周易集解艮》(卷五十二)。王夫之:《周易内传艮)(卷四上)。朱熹:《周易本义艮》(卷之二)。要]“人文化成”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易传》,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看待中国儒家传统教化的新视角。它强调人文的精髓与力量,指出教化的宗旨与方法,为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人文社会树立了很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构建了一套社会教化模式。“人文化成”的教化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而它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以对抗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危机。[关键词]易传;人文化成;教化[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8353(2015)08-0188-04“人文化成”是儒家的社会教化思想,强调以文化人,通过对人进行教化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它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中国历史上,“人文化成”的教化思想对于促进人们理想人格的实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都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当代社会,这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其山火贲卦之卦象,即可寻出“人文化成”的易经渊源与深邃内涵。山火贲卦,其下卦离指文明,因其卦德为重明与中正。《彖传下离卦》:“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是以‘畜牝牛,吉’也。”此句借助日月附丽于天而运行与百谷草木附丽于大地生长,来表明离卦象征的光明;文明则要附丽于中正才能得以实现,做到光明中正即可“化成天下”。重离之卦不仅有文明之象,而且以其柔内刚外之势达到“明不息”之境界,人依此行道行教,则可化成天下。贲卦上卦为艮。《易传序卦传》曰:“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宜,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贲卦上卦中的“艮”之“止”有两种含义:一是强调各居其位、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即止在事物原来的位置,不越位、不出界。如《易传象传下艮卦》曰:“兼山,艮。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对此李鼎祚疏曰:“两山相并,故曰‘兼山’。止莫如山东岳:《易》之经与传的标注与方法,故曰艮”。王夫之的解释是:“崇山相叠,而终古有定在,‘其位’是也”二是“艮”之“止”指的不仅是停止、止步,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对当前不利或不当状态的控制与改变。是人的言行根据当时的情形而不断调控,是要与“行”并行考虑的概念,即按照形势需要改变当前的状如果不宜前行就“停止”前行,如果不宜停滞就要“停止”这种停滞状态而前进,所以两个“停止”所改变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说明“止”可能止的是动态行为,也可能止的是静态行为,到底是停是行要看其时机,依当时的情形而此即朱熹所言“‘时止而止’,止也。‘时行而行’,亦止这就要求人的言行决策要依据形势,在恰当的时刻东岳论丛u.,.36o.82015():10.15981/ki..2015.08.030和场合改变不当的状态,才算得体、得当,才能保证一个人有良好前途或事情有很好进展。内外卦叠合,离下艮上即“文明以止”。贲的意思为“文”,即“文饰”,文饰是美化之“文明以止”是以良好的人文约束调整人的行为,对人进行礼乐教化使之成为有教养的君子人文化成出自周易哪一卦,就如在人的思想上进行文饰。

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里的“文”则指周朝的“礼乐教化”制度通过对其卦象的分析可知,山火贲卦说的就是按照离与艮之卦德对人进行教化做人做事要谦虚持之以恒,以中正为尺量调控自身,对人的行为按照中正言行的标准进行教化,可以使天下吉此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文,以化成天下”因此《易传》才会在对该卦的解释中提出“人文化成”这一概念“人文化成”中的“人文”是相对于“天文”而言的乎天文,以察时变”中的“天文”指的是自然之道,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人文”指的是道德伦理和以此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礼乐典章制度等,有教化之义”高亨定义为“人文指社会之制度文化教育等”按照徐复观先生的考证是:“乃指礼乐之教,礼乐之治而言”“人文”是人之道,是基于主体人而产生的与之相关的因素,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当然天文与人文在易传中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一的,人文要以尊重天文而行的人社会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易传彖传上贲卦》的表述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指出天地万物并非纷杂无章,而是有条理,有原则,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观天道而行,就会得到自然法则的关照同时也提出人的重要作用,与天道形成良性互动“人文化成”思想认为对人以教化的方式提高其素养,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良好的社会风尚又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促进社会中每一位个体素质的提高,使之能更好的符合与顺应自然法则,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人社会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和谐的社会意识与朴素的生态意识三者的统一儒家思想虽然讲求“天人合一”,但是并没有消磨人作为独立个体的精神意志,这也正是儒家人文情怀的体现“人文化成”强调了“人文”与“化成”两重含义第一是强调“人文”对于“人文”的内涵历代诠释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文”与教化有着不可分之关系因此,“人文化成”中的“人文”主要是指以礼义或礼乐为主导的道德教化第二是强调“化成”儒家认为,理想人格的养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建立,以及健康生态环境的维护,都需要“化成”,其中尤其强调“化”的作用“化”意为教化感化身化,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即实现,实现理想人格与理想政治环境并与自然达成和谐儒家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也就是“成”的意义所在“人文”与“化成”之间是一种相推相进的互动关系儒家认为,“人文化成”不仅意味着以“人文”来“化成”天下,而且被“人文”化成的天下亦可以反过来影响“人文”本身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或者一个优良的人文环境,同时可以丰富“人文”的内涵,并进而推动更高层次的“化成”,即推动人们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提升自西周以来,中国思想界一直致力于开启民智,强调通过“礼乐教化”形成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唐君毅先生说,“儒家对于‘人文化成’之学与教,亦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之核心之所在”“人文化成”虽在《易传》中才正式提出,但早在西周时期,这一观念就已经形成《易经蒙卦》:“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意思即是,去除蒙昧,不仅可以 有利于人们不做贼寇,而且还有利于防御贼寇 “蒙昧”是 与“人文”相反的概念,“去除蒙昧”即意味着走向文明,而 去除蒙昧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再如,《易 经蛊卦》卦爻辞讲的都是“除蛊”,“除蛊”与上面的“除昧” 意思差不多 以上两则说明,西周时期统治者就已经有了 “人文化成”的观念,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言:“西周统治者为 了维护其宗法奴隶主贵族统治,把孝德作为思想政治教 育的核心内容,以礼为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进行价值观教 育”,“从而有力地维护了西周宗法王权统治” 孔子汲取了《易经》的思想延续并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教化传统,这在《论语》中有明确的体现《论语子路》 云:“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上孔子所表达的“身教”和“富而后教”的思想,即是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 体现。

在孔门所作的《易传》中,不仅明确提出了“人文化 成”的概念,而且还在《易传》的很多地方得到体现。《易传 象传上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易传 象传上临卦》:“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6月版,第26页。 徐复观著,黄克剑、林少敏编:《徐复观集,北京:群言出版社,993年版,第0页。 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05年版,第43页。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人文化成出自周易哪一卦,第53页。 《易传》“人文化成”思想及其价值 189 东岳论丛 Aug.,2015 Vol.36 No.8 2015 ( ) ”除了上面提到的“育德”、“教思无穷”、“观民设教”外,《易传文言传》中还提到了“德博而化”,说明“人 文化成”观念已经成为《易传》教化最基本观念之一。 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学者,继承了孔子“人文化成”、 “礼乐教化”的思想。 孟子认为“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 神”(《孟子尽心上》),指出真正的君子所经过的地方,百 姓都会受到感化,心中所存神妙莫测。

《孟子告子下》中 告诉我们:“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 ’”荀子认为“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荀子儒效篇》);他还认为“政令教化,形下如影”(《荀子臣道篇》)。 董仲舒的“正道明义”教化思想,将刑罚作为教化的重要辅 助手段,使汉朝三代呈盛世之统治,尽管他的有些观点与 举措易对后世有片面影响,但是他的教化思想在当时社会 作用显著,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影响深远。 所以,徐复观 说,汉代“‘德教’之内容,一在‘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 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此而始可招致祥瑞。另一则强调应以教化防奸;而所谓教 南宋时期,社会为政者贪婪跋扈、掌兵者将贪兵惰、社会百姓道德沉沦、利欲为上,真可谓“无一毛一发 不受病”。 针对当时的客观现实,朱熹将《大学》、《中庸》两 篇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 做《四书集注》,将《论语》列于四书首位,以此指导人之思 他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认为人性之善即为天理,是人天生具备的品性,应当得以保护与秉持, 正如《近思录道体》中所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 无序而不和”、“性即理也。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 善。”而对于那些过于奢靡的超出了社会道德规范的欲望, 应予以压制、不能任其泛滥。 这一思想不可否认地在当时 是起到了必要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教化的最高境界是自修,儒者就把“人文化成”思想具 体运用到了儒家修身理论中。 儒家强调自我教化的渊源可 以追溯到孔子,孔子一方面强调自己“敏而好学”,另一方面 又强调“下学上达”与“内省不疚”,这便是把自我教化归于 修身的开始。 《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又讲“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以上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