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佚名 次浏览

摘要:我认为反不在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之内的其它各家学派的学说,以及跟孔子思想相违背的学说,都应该根绝,不准他们跟儒家学派学说同时并存。)”等儒学教义上,将谶纬神学与儒家经书置于同等的地位,并行引用,使儒学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又称名教。于是在接下来的东汉时代里,一切以儒学为中心,一切又都用神学去解释,这就为中国本土的道教产生提供了温床。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从儒学到儒教——国人需了解的文化知识

旧时艳阳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建立之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经济萧条,民生调弊,物质匮乏,统治者实行 “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生产逐步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向好。经过60来年的时间,到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继位时,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积累,重建统治思想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已经成熟。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刘彻一向喜欢儒学,公元前140年10月,刘彻亲自主持了一次考试,题目是“古今治国之道”。参加考试的有100多人,董仲舒年轻时专攻《春秋》,本年39岁的董仲舒在答题纸上写道(简略):“…《春秋》有大一统的理论…一百家学派,就有一百种治理国家的方法,结论各异。以致在上位的,不能坚持一个方向。法令制度,屡屡变迁。在下位的,则苦于不知道如何遵循。我认为反不在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之内的其它各家学派的学说易经文化,以及跟孔子思想相违背的学说,都应该根绝,不准他们跟儒家学派学说同时并存。”刘彻认为很有道理。遂任命董仲舒当江都国(首府在今扬州市)国相。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研究官(五经博士,《乐经》已经失传。)公元前134年,刘彻下诏各郡及各封国,遴选贤能的人才跟对儒家学派五经有研究的学者,到国都(长安)应试,刘彻亲自主持。这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这时候的儒学融入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他主张天可以通过祥瑞或灾异对人进行奖赏或惩罚。按照天道行事(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天就会降下凤凰、麒麟等祥瑞。否则天就会降下日食、陨石、地震、水灾等灾害。翻看正史,会有多处这样的记载。董仲舒使儒学初步具有了宗教的性质。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其次,儒学发展谶(chen )纬化,凡是语言吉凶而有应验的隐语,都可叫做谶。而纬是假托孔子之名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有纬书称,孔子在出生之时,就有一系列神异的事情。他的母亲在山坡睡觉,梦见和黑龙交媾,于是怀孕生下了孔子。东汉光武帝刘秀起义时利用了谶纬,而取得帝位。谶纬思想的流行成为两汉儒学的一大特点。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儒学的发展也难免出现不同的解读,于是产生各种流派,这也不利于儒学的发展。公元前51年,汉宣帝刘询(刘病己)召集儒学高级知识分子,在石渠阁(西汉皇室藏书之处(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在长安未央宫殿北),讨论辩驳儒家五经各家研究成果易经文化,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而由萧望之秉持客观立场,做出公正的结论,奏报皇帝裁决。结果,决定用梁丘贺注解的《易经》,作为《易经》标准本,设置《易经》研究官(《易经》博士)。用夏侯胜、夏侯建(大小夏侯,叔侄关系)注解的《尚书》,作为《尚书》标准本,设置《尚书》研究官(《尚书》博士)。用谷梁赤注解的《春秋》,作为《春秋》标准本,设置《春秋》研究官(《春秋》博士)。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公元79年,皇家图书馆研究员(校书郎)杨终上书建议,应该向宣帝在石渠阁讨论儒五经那样,研究一下儒学在现阶段遇到的问题。汉章帝刘炟(da)批准。十一月十一日,刘炟下诏给祭祀部长(太常):“将、大夫、博士及五经博士、禁卫官跟儒学派学者,在北宫白虎观集合,讨论大家对五经的意见,何处相同?何处相异?”命皇家高级警卫官(五官中郎将)魏应,代表皇帝发问,由侍中淳于恭,奏报刘炟,亲自出席裁决,编撰《白虎通德论》(也称《白虎通议》,简称《白虎通》)。当时殿堂级的儒学大师丁鸿、楼望、成封、桓郁、班固、贾逵(西晋开国元勋贾充之父)以及广平王刘羡,参与了这次会议。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这次会议上,在解释“三纲六纪(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等儒学教义上,将谶纬神学与儒家经书置于同等的地位,并行引用,使儒学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又称名教。(记录魏晋名士风流的《世说新语》里提到的“名教”就是指儒教。)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于是在接下来的东汉时代里,一切以儒学为中心,一切又都用神学去解释,这就为中国本土的道教产生提供了温床。魏晋时期,名教、道教和外来的佛教互相排斥、借鉴、融合,把中国的文化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关于道教的产生和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及三教的融合易经文化,以后再讲。

(每日一题)旧时艳阳(二十五):古今治国之道

参考文献: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柏杨译。

万绳楠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

刘聪 王黎芳著 《三教归一 佛教与道教、儒教》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