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通论·论)34▪▪5▪6▪三易

佚名 次浏览

摘要:《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合在一起称为“三易”。”这是古代专门为皇家占卜用的三本卜筮之书,此为《易》之“三易之分”。”故此为《周易》之“三易之分”,虽此非彼,但本人认为,此论同样适用于《连山》和《归藏》。三易周易简介

(经学通论·论)34▪▪5▪6▪三易

目录

12▪▪34▪▪5▪▪6▪▪

三易词条播报

【词目】三易

【释义】

(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相传《连山》、《归藏》为 夏 、 商 之《易》,书已失传。参阅 清 皮锡瑞 《经学通论·论》。《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2).指“易”的三种含义。东汉郑玄《易赞》、《易论》认为:“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3).伏羲、文王、孔子之易的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术数》解释《三易洞玑》:“其曰三易者,谓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孔子之易也。”一说为天地自然之易、伏羲之易、周文王之易;一说为天易、圣易、心易。

(4).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韩非子·用人》:“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沉隐侯 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5).三次变换。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李氏子再生说冥间事》:“吾坐用檀越钱物,已三易毛矣。”明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诗:“余建牙东牟,岁华三易。” 清 黄钧宰 《金壶七墨·木工》:“今 程氏 园三易主人矣,破栋颓垣,不可以居。”

三易什么是三易播报

《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合在一起称为“三易”。现存古代智慧和历代帝王的法则只有《周易》存世。

三易三易简介

关于“三易”,易学界普遍认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

三易名称简说

郑玄贾公彦这两位学者的观点是,《连山易》取象于流云从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飘来,因此以上艮下艮的纯艮卦为第一卦,艮为山,一座座山连在一起称为连山。而《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卦(经学通论·论)34▪▪5▪6▪三易,坤象征着地,万物莫不归藏于大地之巾,因此名为归藏。而《周易》则是要表达易道包罗万象、无所不备的意思。

《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易正义》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又释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南宋朱震《汉上易传》、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引三国吴·姚信曰:“连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后世所见《归藏》可能是由商朝史官以及商之后研习《归藏》的史官汇集的六十四卦占筮资料。

晋代根据汲冢书汇集的传本《归藏》所以有十三卷之多。

宋代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一《易类》曰:“《归藏》三卷,晋太尉参军薛正(贞)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

今传本《归藏》仅有《初经》、《启筮经》、《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的遗文。《初经》的卦序与《连山易》《易本命》相同,所以属于《连山易》范畴。《启筮》篇实为夏代后启占筮的记录,故《启筮》属于《连山易》古经的范畴。《本蓍》篇是讲《归藏》筮法,相当于《周易·系辞传》的“大衍之数”章。只有《归藏·郑母经》属于《归藏易》古经的范畴,郑,奠也,奠,古尊字,郑母即尊母,是《归藏》首坤,坤为母,故郑母经即《归藏》。

1993年3月湖北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秦简《归藏》,其内容与传本《归藏》的《郑母经》非常接近,可证《郑母经》即《归藏易》古经。由于《连山》与《归藏》有个共同的传统,那就是在每卦的卦辞前一般都会提到人物和事件,人物有命筮人(多为天子与诸侯)和主筮人巫师周易学专家,事件是指占筮的事项,所以《连山》与《归藏》实为上古的天子与诸侯占筮的历史记录(秦简《归藏》出现了商代以后的人物,是持《归藏》的经师按照《归藏》传统增益筮例的结果(经学通论·论)34▪▪5▪6▪三易,所以不能因此否定《归藏》的商《易》特征)。最终成书的《周易》则与此不同,王葆玹《从秦简看易象说与卦德说的起源》一文说:“《周易》卦辞往往省去具体的人名,这种省略绝非偶然,而应视为一种抽象。《周易》卦辞所述行为与事件,略有行为模式或事件模式的意味,这种模式乃是抽象过程的产物,但它又是带有神秘意义的象征物,可用“象”这个词来称谓。简单地说,《周易》卦辞的制作,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关联。”

三易三易之分播报

《周礼》讲:“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这是古代专门为皇家占卜用的三本卜筮之书,此为《易》之“三易之分”。

数始于阳1阴4终于阳9阴6(乾9兑4离2震7巽8坎3艮1坤6)。艮1则连山,连山者出也,生之意。淳于俊曾言:“《连山》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杜子春曰:“《连山》,宓羲。”宓为姓,通伏,意即连山易与伏羲有关,《山海经》讲:“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

坤6则归藏,归藏退隐,亡入之象也,乃万物之所归。淳于俊讲:“《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归藏》又名《坤乾》,刘敞曰:“坤者,万物所归,商以坤为首。”孔子《礼记·礼运》 讲“吾得坤乾焉。”贾公彦讲:“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所言皆指《归藏》。

乾坤生六子则八卦,乾阳坤阴,阴阳和合,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故乾坤又名曰周易,而世人多认为因《周易》乃周朝易之故。《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凝聚了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位圣人智慧的结晶,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参天两地而倚数”,邵雍《皇极经世》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天地易数二三为六,故易用六爻成卦,以数经天纬地。。。又河图示天地数合55,天数25地数30,1为太极谓之体,5则谓之用,舍之则用数共49,而49恰7乘7之积数,卦分6爻阳至7则变阴,阴至7则复阳,此亦物极必反循环之理,阴消阳息生生之论。。。

《连山》、《归藏》皆为先天之易,而《周易》则为后天易,先天用78取其静守,后天用96取其动变,78为少,96为老,7为少阳,8为少阴,9为老阳,6为老阴,7为震坎艮三男,8为巽离兑三女,9为亁父,6为坤母。郑谔讲“《周易》以九、六为占,而《连山》、《归藏》以七、八为占。《周易》占其变者,《连山》、《归藏》占其不变者。”足以佐证。

《易纬。乾凿度》讲:“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讲:“《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此为《周易》之“三易之分”,虽此非彼,但本人认为,此论同样适用于《连山》和《归藏》。[1]

三易连山易播报

三易连山简介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连山易》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连山易》是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在64个卦的宫变周易学专家,象变中详尽的应用训词、诰词、象词把《连山经易》及《归藏》中理论体系的精髓忠实地描写出来。

三易水书《连山易》的发现

水书连山易,是贵州省水族(古时来自北方的人群,因特殊性成了一个小民族)用水书(其文字图画与夏都二里头出土的夏陶符号同类)写作的称为《连山易》的一种易书。

三易归藏易播报

三易归藏简介

《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商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

相传黄帝作《归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一说《归藏》在汉朝已佚,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亦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杨慎以为汉代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正经》,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三易秦简《归藏》的出土

1993年3月周易学专家,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归藏》的热潮。有人认为“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

三易周易播报

三易周易简介

《周易》包括《经》《传》两大部分。《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相传八千年前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演绎六十四卦卦序,汇集历代口头流传的卦辞、爻辞,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易经》。四百多年后,孔子解释和赞颂经文的文字,形成了《周易》的《易传》部分。《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三易历史文物

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释文发表在《文物》1984年第3期上,引起研究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1987)、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1992),韩仲民《帛易略说》(1997);帛书《易传》释文,最初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1993)、第六辑(1995),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1995)、《续编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卷、四川大学出版社《易学集成》等书。本世纪以来,帛书《易传》新释文又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丁四新《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帛书《易传》共包括《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邢文《帛书周易研究》是第一部学术专著。1977年在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了汉简《周易》。1994年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亦十分丰富。

参考资料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