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河图洛书是哪里来的呢?宋代的象数学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这二幅图式推演而来,从而,易学史上形成了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事实上,河图洛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用,也主要集中在“数术”之中。所以,总的来说:《易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易经》指《连山》《周易》三本易书
易经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现在的《易经》一般即《周易》。《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所谓《三坟》指的就是是古《易》。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易经》指《连山》《周易》三本易书,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连山易
据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连山》相传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也有传说《连山易》是神农氏所创,神农氏就是炎帝.神农氏将八卦每两卦一重,首次演绎为六十四卦。传统认为是夏代的《易经》
连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为首易经与中国文化,取义为“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所以叫《连山易》。《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于《周礼注》称:“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传连山至汉初时已失佚,桓谭《新论》云:“山(连山)藏于兰台”。北宋邵雍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说《连山》即《数术略》之《夏龟》。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连山》一卷。
归藏易
《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归藏易》传说为轩辕氏所创,轩辕氏即黄帝,黄帝演绎的六十四卦以“坤卦”为首卦,因坤象征地,是万物的载体和归宿,故名《归藏易》。
《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易经与中国文化,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相传黄帝作《归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一说《归藏》在汉朝已佚,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亦曰:“《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杨慎以为汉代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正经》,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研究《归藏》的热潮。有人认为“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中的《郑母经》
周易
《周易》相传系周朝周文王姬昌所作,所以叫《周易》,也有学者认为,《周易》的“周”,不是周朝的意思,而是周流、周遍、周而复始等义。
《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易经的系统是怎么样的一个系统
《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失传,我们这里就不多做讨论,就以《周易》为准来讨论这个问题。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易经》由《经》和《传》组成之后,就脱离了“低级趣味”(卜筮)而变的“高大上”(富含易理)了,由此,《易经》就不只是一本卜筮的书了。而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
《易传·系辞上传》有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的所有内容就是在讲述由八卦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出,则乾坤定矣。
所以,《易经》的系统就是一个由“易有太极”,从而生生不息,直至生化万物的一个系统。
对《易经》有所了解后,我们再来了解下“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
而之所以河图洛书会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因为《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
这种说法里,河图洛书似乎就成为了《易经》的源头了,你看连八卦都是根据“河图洛书”创的,而《易经》也就是讲八卦叠合成的六十四卦而已。
所以说,河图洛书是真的非常“调皮”!
但是,是这样吗?其实不是。
《易·系辞上》里孔子是说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但是孔子也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面的包羲氏说的就是指伏羲。
孔子说的这两句话,都是描述伏羲创立八卦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描述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是《系辞下传》中的“过程”包含了《系辞上传》中的过程,也就是说伏羲取万法画八卦而“一画开天”,“河图洛书”只是伏羲取万法的对象之一。而不是说八卦是根据“河图洛书”而画成的。
这就像,苹果砸到牛顿了,牛顿以“苹果是往下落的”而“则之”,再通过观察这个世界的其他万有引力现象,以及实验,从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理”。这你能说,牛顿是根据“苹果”而创造的“万有引力定理”吗?或者说“苹果”是“万有引力定理”的源头吗?当然不能。
而“河图洛书”就是这个“苹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我们先了解一下“河图洛书”了。
河图洛书的起源
“河图”、“洛书”最初的形状是什么样子?随着世纪的流转,今天人们已经难以寻觅其真相了,但从一些史籍残留记载看,它的慧根是很古远的。在人类初始时期,圣人依据自然物象的一些特征,模仿刻在龟背和兽骨上,以作为经验对人们的生存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因为它是经验所积聚,所以往往比较灵验,一定程度上能使人们逢凶化吉,后来逐渐被人们视为神灵祥瑞之物。我们从已出土的商代大量的甲骨文多刻在龟背和兽骨之上,内容又多为占卜之辞可以得到印证。
中国远祖先民对龟和龙都很崇拜,在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和先秦典籍中,多见记载。如《庄子·逍遥游》就写到:“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这里的“冥灵”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指神龟。在《庄子》一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神龟,而且也多和长寿、吉祥有关。神龟和龙马以及蛇、鹿、熊、罴、貔、貅、貙、虎,还有一些飞鸟,如燕子等,可能都是早期不同部落先民的图腾崇拜,是不同部落民族的徽标。
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一段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是中国历史上炎帝和黄帝在阪泉开展争夺中原的一场大战易经与中国文化,战争打得很激烈也很残酷,《新书·益壤》称当时的战场是“流血漂杵”,虽有夸大之处《易经》指《连山》《周易》三本易书,但可以说明当时这场战争进行的确实很激烈。在这场战争中,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实际就是当时一些部落的图腾崇拜,不同的部落以各自鲜明的族标跟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而黄帝族则是以龙为族标的部落。所以,后来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阪泉之战”的神话实际是对当时炎、黄两个部落大战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现在的河图洛书是哪里来的呢?
当审视、梳理河图、洛书的历史踪迹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共识:
——河图、洛书在先秦、西汉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记载。《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称“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洛书与汉初著作《大戴礼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西汉未年著作《乾凿度》中的九宫说,在9个数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礼义兼祭祀作用的建筑物,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
——河图、洛书在宋代初年才被发现。它们始传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这个人很牛逼,看过我前面那《一起来学习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太极和太极图》都知道,第一幅《太极图》也是他搞出来的),他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二个图式。但是,陈抟在龙图三变之后,没有提到河图、洛书的名称。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著书《易数钩隐图》,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当时,对采用“图十书九”,还是“图九书十”有过争论,最终定位于图十书九,一直延续至今。宋代的象数学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这二幅图式推演而来,从而,易学史上形成了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
于是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如下图“河图洛书”。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河图洛书”,其实是到了宋代才出现的,而已一开始还不叫“河图洛书”,而是叫《龙易图》。
“河图洛书”图式反映出中国人对数字的崇拜和时空观念
数字是人类最初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成为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字的出现使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并为进一步开发智慧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家菲洛劳斯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庞大、万能和完美无缺是数字的力量所在,它是人类生活的开始和主宰者,是一切事物的参与者。没有数字,一切都是混乱和黑暗的。”因此,远古时期的人类一开始就非常崇拜数字,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文化启蒙之初的共同特征。中国古代先民对数字的崇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表现了远古时期的先民所具有的天文、地理、人伦、哲学、艺术、原始宗教、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我们从宋人对上古图书“河图洛书”的图式理解,便不难理解这一点。
中国古代先民的数字崇拜,主要表现在对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的崇拜,以及对十以后的由基本数字生发出来的一些数字的崇拜。十以后的某些数字如由二、二、三相乘产生的十二,由二、三、四相乘产生的二十四,四七产生的二十八,六六产生的三十六,七七产生的四十九,八八产生的六十四,九九产生的八十一,由十产生的百、千、万等。在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都不单是数学意义的数字,它们还具有美学意义、祥瑞意义、世界观及宇宙观意义等,每个基本数字都是完美数、吉利数、理想数、大智慧数,细说起来都含义无穷。
由此可见,“河图”、“洛书”最初的形状是什么样子,是没有人知道的,一开始并没有“具体”的河图洛书,“具体”的河图洛书是到宋代才出现的,河图洛书”图式不过是反映出人对数字的崇拜和时空观念而已。
所以说,“河图洛书”只是伏羲画八卦取万法的对象之一,取的是万法中的“数法”。事实上,河图洛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用,也主要集中在“数术”之中。
所以,总的来说:《易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