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佚名 次浏览

摘要:朱慧,胡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的思考与实践——以美术教学单元结构化设计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3(19):20-25.一、问题:学科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过于随机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融合,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基础教育课程,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请点击上方的“基础教育课程”关注我们

引用本文请注明:

朱慧,胡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的思考与实践——以美术教学单元结构化设计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3(19):20-25.

摘要:

为避免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随机塞入课堂的现象,美术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应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材的系统衔接,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开展基于文化理解的主题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周易学,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究中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支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浅表理解、忽视教材而随意进行教学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简单“塞进”“补进”“加进”教学等现象。因此,本文以美术教学为例,依托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以下简称“苏少版教材”),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美术教材进行系统衔接与结构化重组,探索指向文化深度理解的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一、问题:学科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过于随机

本文所提的“随机”,主要指教学中一些不遵循学习规律、未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未系统性考虑的前提下随意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的现象。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散点活动代替课程教学,学习浅表化。如缺乏系统性的考虑,忽视活动与常态课程教学的关联,忽视教材中已有内容与框架体系,以散点的教学活动或单项的社团活动代替系统的课程教学。二是以教师经验代替学习规律,内容随机化。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以个人的倾向、经验代替儿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随意塞进课堂,使教学内容随机化、碎片化。三是以肤浅形式代替文化内涵,价值简单化。一些课堂局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面的视觉效果,忽视民间艺术、非遗传承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育人价值简单化。

二、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材衔接的结构化实施

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哪些应该进入课堂,怎样进入课堂?这些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前需要回答的。我们首先要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文化教育内容,挖掘其蕴含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水平(基础教育课程,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分学段、系统化、融通化地将其与现有课程教材进行整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单元重组、主题学习等结构化的方式推进学习。课程教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以课程教材为抓手,要融进校园文化之中,让每个孩子身上都留下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以教材为基础,精准构建学习图谱

1.准确分析教材中已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其实大量蕴含在不同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中。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学科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挖掘和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南》要求处理好育人目标与内容形式的关系,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等育人目标出发,遴选蕴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为例,教材中对中华美术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安排(图1),并且每册教材均设有针对性的一课,引导教师与学生以欣赏评述为主要形式进行教与学。在素材选择方面,苏少版教材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地方文化等要素,涉及民间艺术、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内容。于教师而言,对教材的准确分析是进一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结构化教学设计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2.基于教材,系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繁杂、数量众多、载体多样,尤其是美术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理应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遵循教材内容的指引,并结合学生发展规律、生活经验等,分类遴选学生熟悉的地方文化,以及需要了解的民间艺术、经典艺术、文化符号、经典习俗等内容,在组织的时候再以相关主题为经纬,结合教材进行整体建构(表1)。

(基础教育课程,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二)以主题式学习为方式,进行结构化探究

想要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教材的融通,需以结构化的思维对教材内容与融入内容进行有机重组。在单元重组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科内部重组,也可以打通学科壁垒,以跨学科学习的方式进行。

1.以持续理解为目标,进行学科内部联结

针对当代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在弥补他们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对文化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文化自信,并使其能够移情于生活,移情于创新表达,这是基于教材重新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单元的要义所在。2013年审核通过的第一版苏少版教材虽未有明确的单元标识,但同一主题下连续的几节课已然构成了单元实体。如四年级的《鸟和家禽》《我是一只小小鸟》《鸟的纹样》等。这样的一些“自然单元”恰恰可以成为教师进一步提炼、联结和重组的素材,使其更好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重新设计的“运河园林之美”单元中,教师以六年级教材中的《美丽的园林》《水墨园林》两课为基础,补充了运河沿岸经典园林的相关内容,以运河文化为情境主线对其进行组织。以“为什么说中国园林建筑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为大问题统领单元学习。通过“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在造园上有何不同”“中国园林中如何将自然巧妙地融进”“运河园林在中国园林中有什么独特之处”“如何用水墨表现园林的意蕴”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中国园林独有的崇尚自然、模仿自然的审美特点。这一设计在教材已有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视觉经验,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原本孤立的依势造景、移步换景等园林知识与中国人的智慧、中国式的智慧联结了起来。

2.以跨学科理解为目标,进行深度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艺术想象方面,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人文、自然、历史等要素,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想象。与西方注重写实与理性的绘画创作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形象更为抽象且联系甚广。因此,单一的、碎片化的教学显然不能让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深度理解。对此,教师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安排更长的课时来引导学生的持续理解;另一方面是寻求多学科支持,通过学科间的联结帮助学生获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学科理解。比如,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怪兽奇想》一课,可将其放到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重新设计,以“遇见中国故事中的神兽”为主题,将前一课的《远古的动物朋友》融在一起,以《山海经》中的怪兽为主要视觉形象来源。在设计时与语文、音乐甚者是英语等学科进行整合,以“中国式的浪漫想象”为核心进行组织,通过品读神话故事、探索想象起源、比较想象差异、学习想象方法等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序列化探究,让学生在视觉形象的冲击、文化内涵的探索以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

(三)以素养立意为追求,进行文化创新的多样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它从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它是在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也不应是刻板的讲述,而是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审美价值,在时代背景下,遵循儿童的学习经验,关注学习方法的创新设计与表达。

1.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真实生活的关联

教材中原有的自然单元为教师的教提供了内容和工具支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儿童生活经验作为情境主线,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真实的探究促进儿童真实学习。

例如,苏少版四年级美术教材中的“老房子”“门窗墙”构成了建筑主题的自然单元。在重新设计时,教师依旧可以单元大问题为引领——古人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以此驱动学生从身边的资源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周易学,以探索家乡古镇为情境开展真实探究,围绕问题链展开行动(表2)。

(基础教育课程,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在学习中,教师用问题与任务引导学生打破空间,走进家乡古镇观察、写生,以及搜集网络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线描、水墨、综合材料等方法对老房子的美进行表达,在学会描绘的同时,也深刻感受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之美和精神内核。

2.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表达的融合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要注重当代与过去的关系,而对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在色彩、造型等要素的解读中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改变重技能而轻理解、重模仿而轻创新的现象。

以教材《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一课延伸而来的“家乡的民间艺术——博里农民画”主题学习为例。因为色彩大胆、对比强烈正是中国民间艺术鲜明的特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20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在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乡间采访作画的农民,学生发现农民画家用饱满的构图表达对土地的珍惜,用富有装饰的形式表现对生活的热爱,这与中国人朴素的生活追求一致。但是学生也发现农民画受经济、人员的影响在逐渐没落,于是提出了用文创的方式宣传农民画的想法。他们借助电脑绘画等手段对其进行改编,让其变成各类文创用品。可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并非是因循守旧,而应是在创新表达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融合,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系统观念,尊重课程教材已有内容,从儿童立场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教材有机融合,改变单向传授、单一临摹的传统教学方式,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打通课本与生活学习的关系,让学生在持续且深度的理解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但不限于传统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要挖掘文化中最深沉的力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如在美术传统文化学习中,既要学习大国工匠的精神与品质,又要提取其中美的要素,运用新媒体、新材料进行创意表达,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三是要以教材为依托但不拘泥于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随机、随意,在进行教材重组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周易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城乡差异,找到学生生活与地方文化的联结点,找到学生学习与创新形式的联结点,对教材已有内容进行“量体裁衣”,实现科学精准、生动有趣的融入,并通过主题式学习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理解、共鸣,以此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转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美术教学中地方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D/2021/02/331)研究成果。作者:朱慧,江苏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山阳湖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胡静,江苏省淮安市美术教研员,高级教师。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