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党委书记马箭飞、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旺喜等出席了大会。成立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杜鹏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大会暨中文国际教育论坛在逸夫会堂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大会暨中文国际教育论坛于2020年6月16日在逸夫会堂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党委书记马箭飞、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旺喜等出席了大会。成立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杜鹏主持。
刘伟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大会暨中文国际教育论坛在逸夫会堂举行,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最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吴玉章老校长曾经领导过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学科基础不断夯实,人才培养成果斐然,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刘伟校长强调,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学校党委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决定,将在既往国际中文教学、中华文化国际推广及研究基础上,积极整合相关优质资源,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刘伟对学院今后发展提出了五点要求:强化使命担当,打造“人大品牌”;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国际交流体系;推进学科理论建设和学术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学者队伍;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学习要求,培养优秀人才。
徐青森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学校自身的学科建设,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助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他希望新成立的学院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专业发展发挥积极引领作用,打造一批汉语国际教育的“金专”“金课”,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中外友好交流使者,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马箭飞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国际中文教育70年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这项事业始终坚持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国家发展大局。2019年12月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开创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规范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新体系,中国人民大学集中优势资源,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恰逢其时,值得期待。相信必能为新时代我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马箭飞提出了三点期望:建设最具吸引力的国际文化交流机构;搭建最具潜力的国际中文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最具活力的国际性沟通交流平台。
张旺喜代表兄弟院校致辞,他高度评价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对外汉语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希望新学院发挥综合优势,探索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手段,努力为建设顶尖教学与科研机构做出积极贡献。他表示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加强与人民大学的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原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第一任院长金戈教授作为退休教师代表,深情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建设历程,对新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人大校友代表、CCTV英国籍主持人大牛( )讲述了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中华周易文化学院院长中华周易文化学院院长,感恩母校,感恩老师,并希望新学院“继往开来”,中文声音响彻全球。
刘伟、徐青森、马箭飞、杜鹏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揭牌,并共同点击开通了学院官方网站。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成立,受到了兄弟院校和海外合作伙伴的瞩目和关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学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执行院长张晓慧出席本次成立大会。由于疫情原因,不能到场祝贺的国内外高校纷纷发来贺信和视频,表达了他们的祝福和期盼。大会设置主会场和分会场,学校相关部处负责人、相关学院负责人、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成立大会。
成立大会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大会暨中文国际教育论坛在逸夫会堂举行,举办了中文国际教育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师生就学科导向、学科建设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前身为学校成立于1986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该中心1996年与“语言文字研究所”合并组建了“对外语言文化学院”,2008年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与文学院合并,成为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心”。2019年6月,学校决定在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基础上中华周易文化学院院长,整合国际交流处留学生办公室、孔子学院办公室部分职能,组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院是学校的二级教学研究型单位,主要负责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及其他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培训、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工作。
(原题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大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