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中国文化形态在轴心期发生了第一次大转型:由神学文化形态转变为世俗文化形态。关键词:周易;左传;中国文化;轴心时期;文化转型西方的现代性观念的核心精神不仅可以追溯到轴心期的哲学传统,而且还可以追溯到前轴心期的神话传统。中国的情况亦然,作为轴心期大转型的百家争鸣,既建立了、也失落了某些积极的东西。
(天学网:双语阅读)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
提 要:中国文化形态在轴心期发生了第一次大转型:由神学文化形态转变为世俗文化形态。这次转型确立了作为人文主义精华的心学传统,这是今天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资源;但同时也逐渐失落了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精神,这是与现代性相悖逆的。这次转型经过三个阶段(西周、春秋、战国),而《周易》文本正是其经典表征:《易经》观念是其发端,《左传》筮例是其发展,《易传》思想是其完成。唯其如此,《周易》后来成为中国群经之首、百行之源。
关键词:周易;左传;中国文化;轴心时期;文化转型
On the Book of
And the Great of in Axial
: A great from type to type took place in Axial of . The set up ‘’ as , which is now one of the for . , it made us lost the as ‘ ’, the of which are to . The great had three , the of which just was the about the texts of the Book of as . Its start was the ideas in the Yi&n bsp; ( the Zhou ), its was the to the - in the Zuo ( the and ), and its was the in the Yi ( the ). these above, the Book of the of all the and the of all the .
Key Words: the Book of ; the Zuo ; ; the Axial ; of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在“轴心时期”、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1]曾发生过一次大转型;但是,关于这次转型与《周易》[2] 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其现代意义,我们还不是十分清楚,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作为分析方法的基本观念
为此,不得不先讨论一下作为本文的分析方法的几个基本观念,因为我们今天研究《周易》,决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在当今时势下,有两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周易》对于我们应对西方文化的逼迫有什么意义?
《周易》对于我们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有什么意义?
因此,我们势必或有意或无意地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打量传统;我们今日关于历史的倾向性观念,必将成为我们研究传统的方法论前提。
1.轴心期与现代性
当西方后现代思潮已经对“现代性”观念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还未能实现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不完全属于“现代人”。我们在太多地失去了自家文化传统中的可以适应于现代性的“慧根”的同时,也太多地因袭了自家传统中的悖逆于现代性的“劣根”。怎么办?彻底抛弃传统、全盘西化?这显然是不行的,我曾专门著文对此加以讨论,指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之所以屡屡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脱离传统。[3] 那么,如我们所注意到的人们所提出的主张“重建传统”?然而这里问题在于,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究竟是要重建“后轴心期”的传统,还是轴心期的传统、乃至于“前轴心期”的传统?这就涉及对“轴心期”观念的评价了。
我们知道,“轴心期”(the Axial )是雅斯贝尔斯(Karl )提出的重要概念,认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时候,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天学网:双语阅读)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4]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似乎应该彻底地“回归”我们的轴心期传统,或者“复兴”轴心期传统?然而在我看来东方周易文化研究院,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概念是一种有缺陷的创新观念。它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观念,可以相当有说服力地解释历史;但它同时是有缺陷的,主要缺陷有二:一是它容易使人将轴心期与前轴心期割裂开来。例如就西方的情况来看,古希腊哲学时代的传统实际上是此前的某种更古老的传统的进一步发扬。雅斯贝尔斯自己也说过:“(前轴心期的)古代文化的某些因素进入了轴心期,并成为新开端的组成部分。”[5] 西方的现代性观念的核心精神不仅可以追溯到轴心期的哲学传统,而且还可以追溯到前轴心期的神话传统。二是轴心期观念并没有注意到轴心期转型的负面。其实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剑?嵝钠诖笞?偷慕峁?际羌冉?⒘四承┗??亩?鳎?彩?淞四承┗??亩?鳌7裨颍?晕鞣降那榭隹矗?颐蔷筒荒芾斫馕?裁粗嵝钠诖笞?椭?蟪鱿至酥惺兰汀昂诎凳贝?保?膊荒芾斫馕?裁春罄葱枰?案葱恕保╮)。中国的情况亦然,作为轴心期大转型的百家争鸣,既建立了、也失落了某些积极的东西。所以,我们不仅要回顾轴心期,还要回顾前轴心期。
所谓建立了、同时失落了某种积极的东西,这当然是以现代性作为衡量标准的。那么,何谓“现代性”?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此东方周易文化研究院,后现代思想者已有纷纭淆乱的许多说法,因为现代性本身有许多方面的呈现。但在我看来(天学网:双语阅读)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可以一言以蔽之:现代性的根本是“第一实体”(
ce)观念,亦即个体精神( )。
在西方精神生活中,这种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精神,确实时时处处表现出来东方周易文化研究院,诸如元素、原子、单子、基本粒子、逻辑变元、上帝、主体、个人、公民、法人,等等。它们被认为是基础的、独立自足的。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可以被种类所陈述而不陈述种类,因而个体乃是种类的基础。然后,第一实体组成第二实体:种、类、属等。这同样在现代观念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感知依存于个别感觉,集合依存于个体变元,物种之遗传与变异依存于生物个体,社会组织依存于成员,市场依存于企业单位,国家依存于公民,等等。现代集合论作为数学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从而也是理解“世界的逻辑构造”[6] 的真正基础,乃是西方第一实体观念的现代科学表达:集合(set / )的基础乃是元素(),此元素可以是低级集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心期大转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