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周易》仅仅是一本占卜算卦的书,那决不会让孔子迷恋到那种程度;也决不会让中国几千年的知识分子为之神魂颠倒。传统《易》学一直有“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之说,什么叫“人更三圣,事历三古”呢?我们承认《周易》是一部占卜的著作,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周易》决不仅仅是一部占卜的著作。《周易》“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一句的时候写道:“‘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孔子晚年喜欢读《易》,《论语.述而》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说过:“中国本信巫。”凡对先秦的文化典籍有过一定涉猎的人都会认同这种说法。而占卜又是古代中国宗教巫术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如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曾经记载:“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周易八卦怎么学习,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见。”殷墟发现的多达15万多片甲骨卜辞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周易》作为一部专业的占卜著作,正是在这一历史图景下产生的。
据说孔子晚年喜欢读《易》,《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曾经说: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的话,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又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他为了读《易》而翻断了好几次用牛皮带子连缀的竹简。孔子是文化大家,一本书能够得到孔子的如此青睐,那自是非同小可的。
打开著名的《四库全书》,就能发现一个关于《周易》的长长的书单。从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子夏易传》到汉代郑玄的《周易郑康成注》以及三国时代陆绩的《陆氏易解》一直到清朝惠栋的《周易述》,几千年间,研究《周易》的著作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本是一本占卜的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盛况呢?
如果《周易》仅仅是一本占卜算卦的书,那决不会让孔子迷恋到那种程度;也决不会让中国几千年的知识分子为之神魂颠倒。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周易》,它所蕴藏的文化含量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它本身具有的工具性。它在先人的具体实践中已经上升为一种哲学,一种宇宙观和世界观,继而指导一切行动的准则。它也是指导古代一切科学技术的一种规律,所谓“《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古人曾有一个说法:“不研《易》,不可为良医。”
《周易》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当然是用来占筮的部分,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传分为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传是对于经的进一步阐释,它从具体卦象进行归纳总结,生发出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对于后代的知识阶层的精神层面来说,传的影响要远大于经。
传统《易》学一直有“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之说,什么叫“人更三圣,事历三古”呢?这涉及到《周易》的成书问题。据说《周易》的形成与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传有直接的关系。即八卦为伏羲所创,卦爻辞系出于周文王之手,而《易传》为孔子所写。现代一些学者,特别是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并不认同这种说法,顾颉刚在1919年的《燕京学报》发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很有说服力地驳斥了传统的说法。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周易》蕴涵着古人从观察日月运行及其所产生的阴阳变化中总结出来一种宇宙观。《易传》从哲学层面对这种宇宙观进行了哲理提升。《周易》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先民伟大智慧的结晶。
在我们当代社会中,一些人打着《周易》的幌子,搞封建迷信,致使很多人提到《周易》,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看相算卦等迷信活动。其实,这是对《周易》和我们灿烂文明的一种误解。我们承认《周易》是一部占卜的著作,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周易》决不仅仅是一部占卜的著作。
《周易》这本书里主要讲了占、象、数、理等几个方面。从表面看,好像是倾向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其实则不然,从占、象、数、理这几方面中�透出了一种宇宙观。我们知道卦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经》里有八种卦象,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易传.系辞》云:“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以说八卦是古人在生产生活当中,依照天地自然进行的一种比附和象征。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即是宇宙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运动变化规律。《易传・系辞》又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由此可见,《周易》蕴涵了先民意识世界里的宇宙模型。
《易传・系辞》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孔子晚年喜欢读《易》,《论语.述而》,以类万物之情。”又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观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孔子晚年喜欢读《易》,《论语.述而》,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幽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从宇宙运转的观测之中所总结出来的总体法则是有其实际功用的。正所谓“推天道以明人事”古人认为六十四个卦象(八卦与八卦重叠组合而生成,如“乾”、“坤”、“屯”、“蒙”、“小畜”、“大有”、“履”、“否”、“同人”、“艮”、“坎”、“师”、“复”、“需”、“渐”等)可以推演人事所有的问题。譬如占得“乾”卦,那就预示着“元,亨,利,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预示,因为它“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讼”卦就不是太好了。因为它“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周易》里的六十四个卦象中的每一个卦象都体现了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可以说“变”就是《周易》的哲学主旨,所谓的《易》,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以《易》观之,宇宙时空、人类社会无不是一个生生变化的过程。譬如“乾”卦,“乾”卦属于上上吉,体现的是飞龙变化之象: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周易八卦怎么学习,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从初九到上九,显示了一种阳刚的力量从发生到成长、高潮到衰落的过程。如同一个抛物线的运行轨迹。“乾”卦鼓励人昂扬奋发,只不过要顺应形势。即“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务必要做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遵循天道,并把天道投射到了人类社会当中。成为世界的普遍法则。除此之外,《周易》还充分注意到人的力量。我们知道,“天人相参”是中国哲学当中的最为动人的一个方面。在先秦诸子的哲学世界里普遍关注了三个基本命题:宇宙时空即天道,社会秩序即地道,生命价值即人道。哲学也莫不如此。人的生存以及精神状态在《周易》里也浓墨重彩地体现了出来。
《周易》“乾”卦有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有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周易》里作为人的一种美好品格而出现。作为一个人,他就应该像天一样刚健弘毅,也应该像地一样厚重包容。《周易》里的这种品格与孔子一直提倡的“刚毅”精神、曾子提倡的“弘毅”精神是一致的。《周易》在后世成为儒家经典就与这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周易》“乾”卦在解释“潜龙勿用”时写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解释“见龙在田”时写道:“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周易》“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一句的时候写道:“‘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上述几处引文都涉及到了一种闪耀着灿烂光芒的理想人格,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的指归之处。
在中国历史上,《周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历史上的大思想家与大学问家无不对之瞩目。春秋战国时代有义理易,秦汉时代有象数易和谶纬易,魏晋时代有玄学易,隋唐时代的义理象数并行,而宋明时代则有理学易和图书易周易八卦怎么学习,到了清代则衍生成为折中易。这种划分也许比较麻烦,一个简单的划分方法就是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两种。象数派着重《周易》的象数演化,义理派则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的代表学者有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陈抟、邵雍、方以智等;义理派的代表学者有王弼、韩康伯、李觏、张载、程颐、朱熹、杨万里、黄宗羲、王夫之等。
现在比较大众化的《周易》注释读本有王弼《周易注》已经阮元校勘《周易注疏》本、李鼎祚《周易集解》本,这些属于古注本。新注则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通义》、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