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谥号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邵康村),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哲学家邵雍的成就,今人知之不多,其家祠在常山,知之更少。一九八七年出版的《常山县地名志》之《天马镇·人民路》记载:人民路近南端东侧有邵子祠,现为常山棉纺织厂食堂和宿舍。由上述史料可见,邵康节家祠在常山,真实无误。
邵雍的《观物内外篇》是什么意思?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谥号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邵康村),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哲学家邵雍的成就,今人知之不多,其家祠在常山,知之更少。
邵雍的主要成就
据《宋史》卷四二七《列传·道学一·邵雍》和《邵氏闻见录》等史料记载,邵雍不但德感世人,而且学识渊博、成就显著。
儒学成就。两宋理学(或称新儒学)的产生邵雍的《观物内外篇》是什么意思?,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阶段。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司马光以邵雍为兄,称邵雍德行甚为纯正。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朱熹把邵雍同周、张、二程和司马光并称为道学的“六先生”。上述诸人都是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在理学阵营中各具特色,各成学派。然而,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职志。邵雍的《观物内外篇》是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其《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与哲理,书中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邵子神数培训班,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在这里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易学成就。邵雍的哲学思想受到《列子》《庄子》的影响,其智慧随着研习易学经典的时间越久而日益增长。在吸收道家易与汉代《易》学思想成分的基础上,他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形成了对《周易》的独到理解,写下了数十万言的著作流传于世。其所作《皇极经世》,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基本精神是质诸天道而本于人事,正如史料所谓“(邵雍)渊思覃虑,超然独立于诸儒之表,以天时验人事,亦以人事验天时。”邵雍编制宇宙年谱的目的在于经世,其对道的概念的形而上理解超越了以往历代儒家,对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成就。同北宋其他四子相比,邵雍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实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诗学观和理学重道轻文观念的影响,诗论家对以邵雍《伊川击壤集》为代表的理学诗的文学成就,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以说理为主的“康节体”赫然与苏黄王陈等宋诗诸大家相并列,充分地体现出其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也是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邵雍诗歌进行的诗学化的身份确认。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理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日益深化,诗歌总量冠居宋儒之首的邵雍作为理学诗创作的典型个案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见,邵雍以自身的文学实绩切实地参与了宋诗精神的创建,对于宋诗风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邵雍的成就,历代理学大家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清代史料云:“明道(程颢)谓其纯一不杂,汪洋浩大。东莱(吕祖谦)谓其思致幽远,妙极道数。朱子(朱熹)谓其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蹑天根。”
邵雍家祠在常山
清雍正《常山县志》卷之八《人物志·流寓》记载:邵周佐,宋康节先生长子伯温四世(应为八世)孙也。伯温长子溥,登进士,官徽猷阁待制,扈从高宗南渡,始居临安。周佐于元成宗元贞中,任承德郎、衢州路判官,见常山邑中山水佳胜,遂卜居焉。子孙分坑头、大街、西郭三支,显者见《志》中。
清嘉庆《常山县志》卷之十一《艺文上》杭世骏《重建邵康节祠堂记》云:“……庠黉俎豆遍于天下郡邑,肸蚃盛于中州邵雍的《观物内外篇》是什么意思?,而其家祠在三衢之常山,自元迄明,世未尽知也。按《谱》:公(邵康节)长子伯温,为四川制置司副使,赠秘阁修撰,遗命居蜀。伯温生三子,长溥,历官户部侍郎,高宗时扈跸南渡,暂居临安。元孙淳,官新昌令,居会稽宁桑里。曾孙周佐,元成宗二年(1296)为衢州路判官,解组归隐常山。周佐为先生十世嫡长孙,故常山邵氏实先贤之大宗,即所居建邵子祠于鹭鸶山下。崇祯己卯(1639)居宅焚如,祠亦遭毁。乾隆三十二年(1767),二十五世嫡孙、汤溪教谕志谦复于旧址重建祠宇,并请给予祠生奉祀。常山之人皆晓然知邵氏大宗之系得共居斯邑。斯虽邵氏一家之私祠乎,畏垒尸祝遍于三衢,即为一郡之公祠,无不可也。志谦与余厚,祠成,乞记其本末……阅三百年而有建祠之周佐,又阅五百年而有复建之志谦,诚能照物,谅亦先生千载以上所推测而知者。”
二零零一年,鄢卫建、刘国庆编著《衢州姓氏》之《邵姓》记载:常山邵姓邵子神数培训班,约一千二百余人,宋时邵周佐,邵伯温八世孙,元成宗元贞间任承德郎、衢州路判官。爱常山山水之美,遂卜居。子孙分坑头、大街、西郭三支。又有继三冈璩氏者。
二零一四年,政协常山县委员会编《常山姓氏》之《邵姓》记载:常山县有邵姓八百十八人,其中天马镇城区有邵姓65人。邵周佐于元·元贞二年(1296)由临安(今杭州)迁常城,“因山水佳胜,遂卜居之”,其子孙分坑头、大街、西郭三支。
清光绪十二年(1886)《常山县志》卷五《山川》记载:鹭鸶山,在县治文笔峰西麓,先贤邵子康节祠在焉。
一九八七年出版的《常山县地名志》之《天马镇·人民路》记载:人民路近南端东侧有邵子祠,现为常山棉纺织厂食堂和宿舍。路南端越常玉公路为常棉厂房。
一九九零年出版的《常山县志》第八编《工业》第二章第一节《纺织》记载:一九六六年三月,国营常山县棉纺织厂建成投产,为本县现代纺织工业之始。
由上述史料可见,邵康节家祠在常山,真实无误。因为祠圮已有五十多年,故今人知之甚少。
邵雍家祠藏古盂
清光绪《常山县志》卷六十七《文集上》知县陈珄《常山邵氏古盂记》云:“邵康节先生裔,宋南渡后家于常山者代有闻人。杭堇浦(世骏)先生作《康节祠堂记》,为常山邵氏作也。邵氏有古盂十二,相传为康节先生所宝藏,后子孙世守之。明末失其二,今尚存十。壬申(1812)冬初,邵文学诵芬来,会课于蕉碧竹青桂黄橘绿之轩。捧盂至,乃得拜观。盂质铜,色如漆,有水云斑、古绿点,大如今茶瓯。十盂轻重不一,底上有星文或二三至十数不等。扣之,声清越以长,顾一器一声,不相蒙也。或曰秦汉物,十二盂应十二律;或曰成周之遗,无篆籀。其时代不可考,然非唐宋后物,不待辨而知也。夫以康节先生洞彻天人,师范百世,即寻常之物,手泽攸存,靡不宝贵,矧先生以为古贵重而爱惜之者哉!天下之大,百世之后皆当珍之,矧其子孙也哉!”
清光绪《常山县志》卷六十七《文集下》知县李瑞钟《邵氏古盂响盏乐器辨》曰:“邵氏家藏先代康节先生遗留乐器邵子神数培训班,凡十有二。云明末佚其二,今惟存十。或云古盂,或云响盏,莫定主名。或又云与编磬同,不知皆非也……予按《说文》钟酒器也。《孔丛子·儒服篇》:尧舜千钟,孔子百觚。汉大官铜钟,疑即此也……一曰乐器,又钟与钟通。黄钟、夹钟、林钟、应钟之钟,《周礼》《汉书》俱作钟。然则,钟与钟音义本相通,而模型制器大小未始不相为用也。玩此邵氏之器,当是钟类。以钟名可即以钟名,亦未始不可。”
南宋陆游曾见过“邵氏古盂”,并在《老学庵笔记》云:“汉嘉有省油灯盏,盖爽灯盏也。一端有小窍,注冷水于中,每夕一易。常盏为光所灼,故速乾,此独省油几半。邵氏济数以遗中朝,士大夫按爽与响音相近,或即爽盏之讹欤。然爽盏一端有小窍,此但有星而无窍,形象究殊,不得响盏名也。仍以古盂乐器目之,庶不失古人命名之遗意云尔。”
综上所述,不论邵雍家祠所藏是否名称古盂,实乃收藏佳品,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