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姓名:赖四君学号:6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易经》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乃五经之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易经》的发展横贯数千年,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易经》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的文化点。是《易经》中的重要概念,是、六十四卦的根本。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与《易经》的传承有很大关系。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易经与建筑学选修课论文论文题目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易经与建筑学选修课论文论文题目: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学院:花园校区工房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103-5班 姓名:赖四君学号:6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易经》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乃五经之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易经》的发展横贯数千年,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我们展示了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谈到中国典籍,自然想到中国的经、史、子、集,所谓经就是《五经》,以及《庄子》、《黄帝内经》等等,但是在这些经典中,唯有《易经》是最古老的典籍,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易经》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的文化点。“文化”一词就来自于《易经》中的《贲卦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就是文理,纹的意思。我们看甲骨文、金文中“文”字就是文理、纹的象形,其中金文中的“文”字还有人形的象征。什么是天文?什么是人文?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寒暑昼夜就是天文;人有男女老幼,有君臣夫妇子女,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及需求,这些就构成了人文,通过协调这些不同关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各社会群体及个体和谐相处,使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使整个社会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弘扬中医文化就是培养与教育,使人懂得遵循社会规则,尊重社会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知礼仪进退。如果没有人之为人的,人就失去了人的优雅,狼群中长大的狼孩,只具有狼的习性,而不是人性,虽然有人的身体,但是其习性与狼无异,所以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企业,就是职业、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的养成与培养,它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是感通的意思,易经中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咸”卦,咸就是感的意思,咸卦彖辞中说:“感,而天下和平。”所谓“”就是要了解各阶层百姓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求、愿景,使大家在这个群体中有所依托或寄托,从而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相互关系。在企业管理中,沟通是形成团队凝聚力的关键因素。风化不是指石头的风化,而是形成风俗,风情的意思,《诗经》中的风、雅、颂的“风”就是民风的意思。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自化”,就是使文化形成民风、民俗、民情。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国人移居国外后仍保留中国人的习俗特点,这就是风化的魅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强盛最重要的标志,一个民族的强大首先是文化的强势,而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强大。美国黑人马丁得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在于人民的强大。
人民的强大的根本就是文化的《易经》是中国人的原典,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是诸子百家之渊源。诸子百家是对易经天人思想的不同理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多元文化竞相绽放的局面,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中国文化从其本源来说不是神创说,而是秉承“天人同源、天人合一”天地人同源的思想体系。《易经》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百姓日用而不知。很多成语来自易经,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金兰同好、居安思危、否极泰来、七上八下……等均来自《易经》。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易经》?用宋代思想家张载的话讲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开太平。”什么意思呢?天地本无心,以其自然规律为心,“为天地立心”就是把握天地运行规律,推之于社会,建立社会正当的秩序;“为生民立命”就是将人民的福祉与性命放在第一位,使人民幸福、使社会繁荣;“为亡圣继绝学”就是继承、发展、创新先贤古圣传下来的智慧宝典,使之光大;“为开太平”就是使天下人永享和平,建立安泰的。 传说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尊道贵德,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其思想达于天人合一之境,当其时黄河上界,河中出现了一匹神奇的龙马,背上呈现有规则的图案,伏羲氏见到图案,恍然所悟,就将其记录下来,由此便产生了为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的传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
据《尚书顾命》孔安国传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随则其文以画;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类(九类即《洪范》九条)”。周文王(公元前1152——1056)姓姬,名昌,为殷商末年西伯侯,是一位很有德才的创业君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经济,礼贤下士,广募人才,使“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文王曾被商纣王关押在羑里七年,身处忧患之中,感慨大自然、人类社会的消长规律,结合自身的坎坷,探究、六十四卦之理,从而演绎出了《周易》,文王的第四子周公将六十四卦附上卦辞、爻辞,借以阐述对发展变化、吉凶祸福的看法,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本经。的变化一刻不停,正如《论语》中所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常言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就是说变化是的,不变的是原理、原则,而原则、原理也是随着大的体系而发生变化的。例如在地球上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而在土星上则相当于地球上的二十九年半。所谓“理”就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道理、原则,所谓“象”就是事物变化的现象,而“数”就是事物变化的量度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包换数量的变化。如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就包含了季节、月份、日时等的数量变化关系。
是构成的基本要素:大自然有天地、日月、昼夜、寒热,动物有雌雄,社会有治乱更替,人类有男女等等。古人就将天、日、男、雄、昼、热等象征、温暖向上的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寒冷、阴柔、向下的现象都归属于阴。阳性事物具有散发、活力、刚健、、创始等属性特点,阴性事物具有收藏、静止、柔顺、承载、生成等属性特点古人发现,在自然界中的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中国易经文化,使我们的幼儿长大,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在自然界中这种生命力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这种“生命能力”它缈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叫做“太极”,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任何事物都存在这个特性,它就是及生命的“能动之机”。它渺无形象,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易经》的太极图中用一个空心圆来表示。
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有:“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也是事物变化呈现的基本状态,相互对立,相互包含,相互依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易经与建筑学选修课论文论文题目,相互,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这种关系可以形象的用鱼太极图来表示。谈到之间的关系,就会涉及到哲学中物质与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与论之说,因为物质与只不过是一阴一阳关系,不可分割的,正如一个人的手心与手背,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物是一元二分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禅常中国化的佛教派,禅的发展深受的影响,特别是《易经》思想对禅影响巨大。禅中讲:“烦恼即”中国易经文化,这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就是太极一体之智。其实人生中的得与失、苦与乐始终是相伴的。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小时候是没有好坏概念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好坏、苦乐有了分别,我们往往喜欢好的,不喜欢不好的,人生中总是在好与坏、得与失的分别、取舍、争夺之中,所以会有烦恼、有痛苦,会患得患失,难以,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与最大的区别是教提供了一个超越的天堂世界或,教中认为人生是苦的,只有艰苦才能到达天堂或从而永享幸福。
这激励人为了获得的幸福,可能暂时人们的各种追求。这往往了中的价值取向,孜孜于教(或崇尚的事业)的人往往能吃尽之苦,却不以之为苦,苦乐、得失在这一境界中完全了,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一境界不可思议,是达到超越二元对立智慧后的一种认知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没有所谓天堂的分别,没有出世与入世的执著,没有执著于好与不好的取舍,然而却一切能应运自然,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我们不执著于山或水,而是享用、受用山水带给我们的遐意。在第三重境界,生活中还有不愉快,还有烦恼,但是这不愉快、烦恼也只是体现生命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我们快乐之源三重境界说来简单,但是每一重境界须经过刻骨铭心的人生磨砺,甚至经历生与死般的人生大历练,才能有所,有所贴切,未有真正的人生体验,实难超越。前面主要讲了的生成及其相互关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易经与建筑学选修课论文论文题目,并由引申至人生对得与失、苦与乐的理解上。是《易经》中的重要概念,是、六十四卦的根本。之中仍包含着,再分化就成为四象,四象再分化则成,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中的层次就是爻,爻者,交也,就是事物变化的层次。比如有三爻,六十四卦则有六爻。爻位就是在或六十四卦中爻的位次。
在易经中爻位通常是从下向上的次序,在中分为下爻、中爻、下爻;在六十四卦中分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图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他了宋代理学的发展与繁荣,由于宋代思想的繁荣昌盛,远播,形成了东学西渐的热潮。宋代易学思想及理学对欧洲哲学影响深远,16-17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东学西渐”的热潮。到了18世纪,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不断涌现,到今天中国易经文化,人们还能在梵蒂岗图书馆看到14种西人研究《易经》的著作。当时欧洲许多著名学者对中国哲学思想怀有之情,如莱布尼兹、伏尔泰、卢梭等。“太极”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是我们的文明之源,它难以言表,难以形容,但是古人还是用各种语言将它的变化进行描述。有学者则根据《周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章句创立了各式各样的太极图式,以表述太极的变化原理。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周敦颐对其太极图形关系的最简要的说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与《易经》的传承有很大关系。中国文化是多元融合而又统一的,在对《易经》的不同理解中,形成了儒、道、墨、法、、医、名等诸多派,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没有万能的造物主(人格神)的概念(尽管墨家崇神,但没有成为主流),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秉承天人合一的人和思想。中国文化崇尚人文主义。认为,只有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完美的人性。而则认为,既要尊重自然规律,还要通过礼乐,通过完善才能达到人生。思想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为人处事,所以哲学家认为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