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佚名 次浏览

摘要:明代大统历日的基本体例及其沿革同时唐宋以前的“具注历日”从现有可考的实物来看,也和唐宋“具注历日”有十分清晰和严格的承续关系,所以可以说中华传统阴阳天文历法,是一脉相承的。明代《大统历日》的基本体例是: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随机抽三位获得历法知识春联一副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上联:日月合朔乾元启运

日月合朔指中夏历法的朔日,也就是初一日。

乾元启运出自《周易》大概意思是指天运之始,表达王者岁首,春王正月的传统奉中夏正朔的观念,同时也是新年胜旧年的希冀。

下联:斗柄回寅万户同春

这里斗柄回寅指中历正月,正月建寅,经历过四时寒暑的交替,时序重回孟春正月,新的一年,开始了。

横批:正旦大吉

正旦就是正月初一日的传统称呼之一,类似的还有元日、元正、新正等。

(元旦在公元1912年之前,指正月初一日)

明代大统历日的基本体例及其沿革

(综述)

中华传统阴阳天文历法(农历)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施行的传统天文历法,合天为本,验在交食。

颁历授时,国之要政。帝王制历明时,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帝王颁行正朔而四海奉之。这在传统华夏文化圈之内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大事。所以作为帝王观象授时的制历机构,明清钦天监在每年所颁行官方皇历的具体内容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权威性和统一性。统一颁发历日,规范全国的时间基准,也是帝王权威的彰显手段之一。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元代《授时历日》的体例十分完整的被明代《大统历日》所继承,且和唐宋以来所传承的官颁历日“具注历日”有严格的继承和承续关系。元代《授时历日》的体例是对唐宋以来“具注历日”的标准化整理关系。同时唐宋以前的“具注历日”从现有可考的实物来看,也和唐宋“具注历日”有十分清晰和严格的承续关系,所以可以说中华传统阴阳天文历法,是一脉相承的。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明代钦天监官颁皇历的封面统一印有警语:

“钦天监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天下。

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

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

所谓的历日印信在有明一代乾承周易文化合婚,统一为:“钦天监大统历日之印”。

汉字篆书印文,分别铸造十五枚,两京十三省各一枚。

其中两枚属于北京钦天监和南京钦天监,分别掌管北直隶顺天府和南直隶应天府的颁历活动。其余十三枚,分别存放在各承宣布政使司署,在各省依据钦天监每年送印的《大统历日样》刊刻《大统历日》之后钤盖。并于颁历之日,代表钦天监正式颁行天下。

明代《大统历日》的基本体例是:

一、 首页为“气朔页”右起:大明某某(皇帝年号)年岁次某某(干支纪年)大统历

全年每月的大小月情况,每月朔日干支。御用和藩王用大统历日在朔日干支之下标注合朔时刻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民用大统历不标注合朔时刻。

全年每月交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的时刻,精确到刻,如正月之下“某日(数字纪日)某某(干支纪日)某时(十二地支加初或正)某刻(初刻到四刻,百刻制大小刻,每日九十六大刻,二十四小刻,四刻为小刻)立春正月节”;“某日某某某时某刻雨水正月中(详情同上)”。

最左为全年一共有多少日,如“凡三百五十四日(平年)”;“凡三百八十四日(闰年)”。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二、第二页是《年神方位之图》载有当年的年运和年神所在之方位和几龙治水,几日得辛等年占内容。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三、 第三页起是历月页,从右上方起每月(数字月)大小、建某某(干支月建)之后是月下四行,分别写明本月节令交节时刻,表达月令之用事,之后写每月月神所在方位,从“是月也”开始写本月从节令起到中气的物候,节令和中气共六候。最后写本月的日躔过宫十二星次的时刻和宫次。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每月数字纪日、干支纪日、纳音五行、建除用事、二十八宿纪日。上方注朔(一日固定为朔日,不重复标注)、弦、望、盈虚(气盈朔虚)、三伏日、春/秋社日。下方注择吉历注:宜和不宜等事。

大统历日中民用历择吉历注所注为三十二事。

四、“历月页”之后是纪年页,纪年页载有一个甲子的皇帝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干支纪年的纳音五行、当年出生人的生肖属相、当年出生人的虚岁、当年出生人的男女命宫(用于合婚择吉)当年的平闰情况,如遇闰年,注明所闰之月。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纪年下方按例注明择吉历注:天恩上吉日、天赦上吉日、母仓上吉日、天德合、太岁巳下神煞出游日、日游神所在之方、逐日人神所在、太白逐日游方、长短星日、百忌日(彭祖百忌)、祀灶日、洗头日、游祸日、天火日、上朔日、嫁娶周堂图、五姓修宅。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

这些传统择吉内容,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很多内容在唐宋的“敦煌具注历日”内已经可以找到严格的历史传承关系了。

大明崇祯十七年岁次甲申,甲申国难。清兵入关,占据神京。

同年多尔衮采纳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颁行汤若望所呈送的以明代《崇祯历书》为底版而压缩的所谓“西洋新法历书”。同时汤若望成为了清廷“钦天监”的实际控制人。

为了达到汤若望的传教目的,标榜所谓的“西洋新法”,汤若望将所谓“时宪历日”的封面警语改成:

“钦天监钦奉上传,依西洋新法,印造时宪历日,颁行天下。

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

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

同时为了达到汤若望内心的传教目的,将历日“气朔页”在最右纪年之后插入一句写明:“都城顺天府依新法推算节气时刻”,作为表达历算子午线的基准。

刻法上清“时宪历日”改为九十六刻制,也就是一日十二时辰分初和正,初或正各分为初刻、一刻、二刻、三刻。

“历月页”日序上方注合朔、弦、望时刻,取消了气盈朔虚的标注,日序每月上旬加“初”字,同时颠倒了建除用事和二十八宿纪日的顺序。颠倒了二十八宿纪日中“觜”和“参”的位置,变成了“参”和“觜”。这样导致了七曜日无法对应,五行异位,遭到了当时传统历法学家的严厉批评并形成了严重的争议。

同时在编制所谓“大清顺治二年岁次乙酉时宪历”时,汤若望妄用所谓“历理置闰”以同日气、朔时刻之“早晚”论算,而忽略中气与朔日是同一日的事实,这导致按“时宪历”版本计算的中华传统阴阳天文历法乾承周易文化合婚,历算结果完全有悖于中华传统历法的核心原理。导致置闰错误,闰月中有中气,形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得到了当时历法学者的极大质疑和不屑。虽然汤若望在“顺治三年丙戌”之后改正了这个错误,但还是为“康熙历案”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同时清“时宪历日”与明《大统历日》的显著区别是在“气朔页”之后和“历月页”之前,加入了各省所在的节气日太阳出没时刻表(当地真太阳时)和各省所在节气日的当地真太阳时交节时刻表。但这两个表在各省刊印的“时宪历日”中时常省略,只有北京钦天监刊刻的版本严格的登载这两个表。

实际上所谓的“西洋新法历书”是明代崇祯年间依据东历局和西历局与钦天监人员的天文观测与实际天象的测验,其中互有胜负,所以大学士徐光启言:“修历之本,在于会通”,在《崇祯历书》的编撰过程中完全依据中华传统历法的基础规则和核心原理,同时适当的引入了当时西方比较新的第谷体系的天文算法来更精密的计算气、朔、五星的运行轨迹。

所以说《崇祯历书》是一部中西会通同时保留中华传统历法所有基础核心历理的中华历法版本。

汤若望为了传教目的特意说成是“西洋新法历书”是及不公允的。

从清开始,钦天监历日印信改为汉满篆书双文的:“钦天监时宪历日之印”。

随着“康熙历案”的发生和结束,改变的只是所用的历法版本的天文计算法,而《时宪历日》的体例,则改变不大。

“康熙历案”之后“时宪历日”封面的警语改为:

“钦天监奏准,印造时宪历日,颁行天下。

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

如无本监历日印信乾承周易文化合婚,即同私历。”

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明代制度。同时十分必要和严厉的打击了传教士的传教野心。

这时的“气朔页”最右纪年之后一句,被改成了极不通顺的:“都城推算顺天府节气时刻”。

从清雍正元年起,《时宪历日》的封面警语改成:

“钦天监奏准,印造时宪历日,颁行天下。”

“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

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的警告语改在封底刊刻。

从雍正三年起,《时宪历日》的封面警告语改成:

“钦天监钦遵,御制历象考成,印造时宪历日颁行天下。”

“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

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一句仍然刊刻在封底。

同时“气朔页”最右纪年之后一句改为:“都城顺天府节气时刻”并且固定了下来。

弘历即位之后,为“避讳”将《时宪历日》改为《时宪书》。封面警语改为:

“钦天监钦遵御制数理精蕴,印造时宪书,颁行天下。”

封底警语改为:

“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如无本监时宪书印信,即同私造。”这句警告语在嘉庆年间随着清廷放开民间按照钦天监官颁版本翻刻《时宪书》而被取消。

印信文字改为:

“钦天监时宪书之印”印文为汉满双篆书文字。

同时为了方便民间更便利的得到《时宪书》,除各省之外,翻刻《时宪书》的权限被下放到了各府、州、县。

这导致了乾隆之后《时宪书》印信的不统一性。

其中个人所见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篆书汉文:“司颁监本对正一字无差”印

宋体汉文:“司颁监本对正一字无差”印

篆书汉文:“司颁监本”印

宋体汉文:“司颁监本”印

篆书汉文:“钦遵宪谕司颁监本”印

宋体汉文:“钦遵宪谕司颁监本”印

与此同时清《时宪书》另造满文、蒙文版本颁行,实汉文之翻译也。钦天监内设专职天文生从事翻译工作。

从乾隆年间《时宪书》起元代《授时历日》体例的三位获得历法知识,二十八宿纪日从汤若望颠倒的“参”和“觜”恢复成中华传统阴阳天文历法规范的“觜”和“参”,以便利对应七曜日,五行正位。

另外,清历书比较有特色的是清廷内府所精心誊写的汉文和满文双文朱墨御览版本,此历本印刷之精美,可称为独具特色的一件艺术佳品。

本文内没有提到明《大统历日》和清《时宪历日》/《时宪书》异同之处的,则完全遵从明制一般无二。

参考资料:

“明清历书实物”

清代《钦天监则例》

畴人张宇谦

故明永历三百七十七年岁次癸卯九月丙午朔十八日癸亥

识于德馨斋

随机内容